核心团队
“视频组:陈雨璇、视频播放与后期剪辑:姬文月、统筹:宋若冰、音频:王锦萱、文案:王瑨……”在这份游洁导演团队名单中,主力全部都是游洁老师所带的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孩。
在2013年1、2月份的时候,团队中的所有人就开始不停地提出创意,征集校友建议,向学校汇报策划方案。
虽然整个晚会排练的时间才一个月,但这个团队实际上在2013年上半年就开始走访各个学院,收集能够用得上的资料,包括音乐、图像、影像、文字等等。“校庆晚会本身不需要宣传,但我们更希望能够通过校庆把学校的风采展现出来。虽然晚会用的上的东西不多,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校庆当中来,来体会这种荣誉感,来展现出大家的风采。”负责项目的学生说。
学生们都说,游洁老师是一个典型的“处女座”,追求完美、要求很高。“老师说,时间很宝贵,不要去不专业的地方浪费自己的青春,要去专业的地方学习。”学生们说,“老师虽然要求很高,但她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就算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也很少让我们熬夜。”
55周年校庆晚会时,团队里的不少学生还只是舞台下的观众,但那次校庆给他们带来的的荣誉感却非常强,“看到台上的表演者表演结束后给台下的老教授送花,我们都快飙泪了。”这次晚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后台操纵设备,没有多少精力去看台上的表演,隔天刷朋友圈,才知道昨天的晚会大概内容。最后是在北京台播出的时候,才看到了这场她们自己策划完成的晚会。
开始策划晚会的时候,游洁老师就提出要有朗诵节目,以此来突出晚会“新闻人的责任担当”这个主题。为了这个节目,王瑨当时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校友的新闻故事,然后全方位从各个角度筛选,追寻细节,准备了大概一年,也改了好多次。当天晚会结束后,“有个师弟发来短信说,每天上新闻课,本来已经觉得很枯燥了,听这个朗诵后,自己好像重拾了新闻理想。”她开心地说。
团队的主创同学们说,晚会中有很多大家看了后觉得很好的东西,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以后的节目中它们仍然会是很好的素材。这也是游洁老师的办事风格,“会让我们认真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做一些以后还能用的东西。”她们一起说道。
晚会现场
综合了多方意见之后,今年的校庆晚会选择在操场举行,但是室外条件因素非常多变,“室外的大屏幕是超高清的,防雨功能较弱,因此特别怕下雨。”游洁老师说,“非常庆幸的是,前后几天都了下雨,但恰好演出当天没有下雨。”
天公作美为晚会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但其他方面却并没有这样幸运,晚会进行当晚,现场音响声干扰到了周围的居民,因此自从晚会开始后,游洁导演就一直在不停地与警察沟通协调。
回应质疑
事实上,这次校庆晚会虽然引得许多人的称赞,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面对这些质疑,游洁导演表示可以预料,并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对于“晚会只请成功校友”,以及“校庆晚会像是播音系成果展”的质疑,游洁导演说:“校庆平台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播音系也许能更鲜明地代表传媒大学在观众心中的形象。电视台在播出时,为了播出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可能会将这些因素突出出来。”
“我曾想在朗诵中安排出镜记者,但是又考虑到朗诵要有一定语言表达功底。”游洁导演解释道,“比如部分地方台的记者,如果普通话不好,就很难融入节目。”除此之外,游洁导演认为,晚会邀请了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三大台总工程师,也是出于展示其他传媒专业的考虑,力图达到各个专业的平衡。
也有人提出,按照电视节目的惯例,面积较大的露天场地并不适合过多展现语言类访谈类节目,但在整场节目中,访谈这一形式却几乎贯穿始终。对此,游洁导演也有自己的考虑:“这也是为了更深刻地体现晚会的思想主题,要让这台节目更像专题,而并非晚会。”
谈到节目的选择,游洁表示,整场晚会,都尽量用学生的节目,少数请来的嘉宾,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在挑选嘉宾时的目标非常明确,一是考虑他能做什么,二是他来了能起到什么作用,三是他们的个性要如何发挥。也许有的主持人也很优秀,但是由于记不住词,我们就会考虑不让他当主持,而作为表演嘉宾。”游洁导演说,“所有的人和节目我们都是有考虑的。”
采访后记
“和大家一起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感觉很好。”无论是幕后团队,还是台前演员,每个人都在为校庆晚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挺好的。”这是最令他们欣慰的事情。
至今,晚会已经结束一个多月,还有不少导演组的同学仍旧在机房忙碌着,为各大卫视的晚会播出做最后的剪辑……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夜晚不仅是自己献给母校的礼物,更将是一份永远难忘的回忆、一次沉甸甸的收获。
(新闻中心记者:许越、刘佳、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