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多元扶贫助困体系,传递友善互助正能量

来源:新闻中心浏览次数:1483发布时间:2014-10-17

编者按: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为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我校经过多年不懈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传媒特色、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校党委组织部、工会、学生处以及团委等部门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构筑起了多元扶贫助困体系,激励师生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群众、支持扶贫工作,向社会传递辐射友善互助正能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2014年9月,已经成为自强社主席团成员的张宏洲又一次站到“绿色通道”前,为每一个前来寻求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两年前,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没想到学校的‘绿色通道’为我们顺利入学开辟了一条特殊通道。现在我也想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协助老师开展资助工作。”2014年,我校共有214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我校每年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约占新生总数的14%,学校通过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近年来,我校申请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均获得审批通过,申请审批通过率100%。从2008年到至今,我校本专科学生近4000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处副处长李萍介绍说,“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落实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和发放工作,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和助学金的帮困助学作用。”

新闻学专业的吕薇是一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被贫穷和自卑压得喘不过气的我,感觉自己就像只蜗牛,背着沉重的壳。”吕薇回忆说。但是同学们真诚的关切和老师悉心的帮助让她渐渐融入了班级温暖的大家庭,这让她重拾信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她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励志奖学金,还得到了公费去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研修的机会,拿到了东京广播公司的奖学金。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吕薇最终成功保送本校研究生。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白岩松等八五级校友捐资设立了华体会娱乐场 “八五校友爱心助学基金”,每年资助我校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3000元。何莉莉同学就是这个助学基金的受益者。由于家中变故,家里几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申请了“八五校友爱心助学基金”,“这对于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有了助学金后,多少能减轻些家里的压力。”何莉莉说。

学校在积极落实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和分发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拓展社会资助渠道,与时尚集团、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校资助资金的有益补充。据了解,我校每年共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学校励志奖学金、社会捐资设立奖(助)学金近10项。近十年来,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达4000人次,其中发放各类奖学金近2600万,各类助学金近4000万元,助学金资助覆盖率达100%。

 

  以“励志”为动力,搭建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

传媒经济专业的漆俊明同学来自西北农村,从大二到大三两年间,只要一有空,他就在学校教室管理中心值班,除了访客登记,替老师收发物件外,还为同学们提供悉心服务,2013年他被评选为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勤工助学是一个让我们学会认真负责一项简单工作的过程,是去体会自食其力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漆俊明说。

“我校多年来一直采用勤工助学的方式,以助研、助教、助管三种岗位类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减轻经济压力、加强能力素质锻炼的平台。2013年,我们又积极拓宽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增加了学生人数,目前岗位多达600多个,岗位报酬也有所增加,共发放勤工助学经费150万元,预计2014年资助经费将达近200万,对勤工助学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学生,我们还会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李萍老师介绍说。

除了资金方面的鼓励和扶持外,我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学和育人并行,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隶属于我校学生工作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自强社,是我校资助育人的创新性重要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回报”、“励志自强”、“就业帮扶”等公益实践活动,如“善行100”、“青草地计划”、“明信片义卖活动”、“军训服装回收义捐”等,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起“善行100”活动,自强社主席团成员、我校2014年“善行100”活动的总负责黄龙帅同学颇为感慨,“这个活动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全国百所高校社团同时参与,主要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走上街头,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劝募。劝募活动其实是充满困难的。组织工作纷繁复杂,登记、清点、组织人员,每周还需要发布新闻稿和照片,工作强度非常大,虽然工作辛苦,但同学们,尤其是女生,干起活来特别卖力,因为她们对公益扶贫真的充满热情,这让我十分感动。”2013年和2014年,我校自强社募集善款累计近20万元,帮助了2000余名贫困山区的学生,还荣获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发挥学生社团力量,传递友爱互助正能量

同样作为学生社团,隶属于校团委的三农学社、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和绿色希望协会,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积极开展扶贫教育、扶贫帮困、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活动,向社会传递着传媒学子的友爱互助的正能量。

在三农学社社长陈姬姬关于这个夏天的记忆里,最深刻的莫过于和打工子弟学校——安民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交换“礼物”时的场景,“还记得烈日炎炎的夏日里,社团成员们在校园内摆台收集同学们捐赠闲置物品与书籍,然后把所有收集来的礼物一一分类、打包,虽然很辛苦,但是当我们把礼物送到安民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手中时,他们也将亲手制作的折纸花朵送给了我们,为这次‘交换爱’主题活动做了最好的诠释,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人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懂得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所得。”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到了三月和十月换季时,校团委都会组织开展捐衣捐物活动。扶贫不敢说有多大,但是帮扶还是有的,”校团委书记李伟说,“我们要做的是,把有用的衣物捐给有用的人,关注贫困弱势群体,做一些公益的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还有我校的支教活动,“作为大学来讲,智力资源肯定是高校学生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我们本身的优点和特长,”李伟书记强调说,“不仅是钱和物的扶贫,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一种意识,给山里的孩子带去新鲜的思想和有益的启发,帮助未来的青年一代,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去建设自己的家乡。我认为这是我们做的最好的、最有效的。”  

自2003年起,扶贫支教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了我校定期的常规活动,每年约有400人次参与到支教活动中。绿色希望协会支教部的陈书敏从2012年暑期开始已经连续两个暑假到陕西省榆林市石窑沟乡石窑沟小学支教,她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写道,“别问我这有什么意义,我做得心甘情愿。”连续两年的支教活动让当地居民和传媒学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报纸也以“北京来了大学生,支教半月受欢迎”为题进行了报道。

“我也是个留守学生,我也是受过国家资助的,在那里我会比其他同学更有切身感受,更了解这些孩子。”李伟至今还记得几年前团委面向全校招募去四川宣汉的志愿者时听到的这句话,“她这句话特别感动我,最后她也做的很不错。接受了资助,再去回馈社会,这种爱心正能量就会不停地传递、壮大。”

除了学生处、团委以外,我校党委组织部、工会每年也会分别组织“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据党委组织部部长张海介绍,学校党委每年都号召全体党员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收到的捐款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市慈善协会,用于北京市“慈善医疗卡”助老项目、“爱心成就未来”助学项目,以及其他一些应急救助项目。校工会常务副主席赵怡也表示,“学校工会每年会有10万元预算经费以‘送温暖’的方式对有需要帮助的教职工进行慰问和资助,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慰问当年因病手术、住院、生活困难职工以及非在编职工会员。”

扶贫与励志、资助与育人、捐赠与支教,爱心与温暖,多年来,我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品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师生扶贫意识得到增强,时时心系社会,奉献爱心,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正从传媒大学辐射开来。

(新闻中心记者:顾杰、许越、武楠 编辑:裴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