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特稿之八:广院校徽设计的幕后故事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032发布时间:2014-09-22

编者按: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成为流传近三十载的图腾,一枚毫不起眼的徽章,却成为无数学子心间的惦念。方寸之间,承载精神,线条绵延,镌刻永恒,你是否知道小小一枚华体会娱乐场 校徽背后,更有一段曲折动人的锻造历程。

 

新版校徽


收获创意:无心插柳竟有意外之喜

    那是1984年秋天,广院新一届学生会刚成立,一系列事务在学生会执行主席张歌东的带领下有序展开。“当时恰好校庆30周年,我们就想为校庆纪念印章征集设计方案。”正是这个想法,为校徽的诞生深深埋下了种子。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所谓征集也不过是在校内贴出通知,范围十分有限,最初的筛选过后,学生会并没有收集到令大家满意的设计。此时,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的赵梅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自己的高中同学钟诚。“我很了解钟诚,他有设计天分,才华横溢,人又可靠。”赵梅当即就给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的钟诚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为印章设计方案,唯一的要求是“尽量简洁巧妙地涵盖广院各个专业”。

    钟诚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我在中学时就经常操持出板报一类的事,还对篆刻颇有兴趣,这个任务让我很兴奋。”一个灵感被捕捉,丰满成一个创意,一个创意再被具象为一个图案,多次的润色修饰之后,钟诚在人大的学生宿舍里完成了设计初稿。

    当赵梅收到钟诚一路奔波送到广院的初稿时,她觉得“这个设计简直绝了!”——外围是三个老式钢笔的笔尖侧面图,代表用笔书写的新闻记者;内部围成一个照相机快门的形状,代表用图像表达的摄影专业;整体类似一个发射塔的造型,代表提供技术支持的通信专业。文科、艺术、工科,在这个小小的图案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校徽虽然一直有着细微的调整,但笔尖、快门和发射塔这三个最基础的创意却一直被延续着。


修改润色:校徽凝聚集体智慧

    拿到钟诚的设计初稿,团委和学生会组织人员继续完善。张歌东根据钟诚的设计初稿整理了一份纪念章图案的设计说明,在图案外围添加了自己手写的学校英文名称,粗略地用彩色铅笔上色,上报给时任校团委书记闻闸,经闻闸审阅后,完成了“北京广播学院校庆纪念章设计方案”的定稿,就这样校徽第一次有了它的“雏形”,那已是1985年的6月。

纪念章设计方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本计划的校庆纪念章未能付诸实施,直到学校“纪念币”的设计制作被提上日程,校徽的图形才得以继续修改完善,成为纪念币的一面。学生会趁热打铁,想将纪念币上的校徽图案制作成彩色徽章,便找到了擅长绘画的85级导演专业的学生吴涤为校徽图案重新着色。就这样,一枚小小的校徽,在一遍遍描摹、润色中臻于完美,越来越成为众望所归的那个代表和图腾。

印有校徽图案的纪念币


融入生活:小小校徽影响深远

    “徽章顺利地制作出来了,但发放的范围十分有限,当时也没人把它当做校徽。”张歌东回忆道。纪念章的图案真正开始被认可为校徽,则与艺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届艺术节上悬挂校徽图案

    198612月,广院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成立了艺术团,85级录音专业的房大文同学给艺术节设计了节徽,一直沿用到第三届。与此同时,也有同学以钟诚的初稿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团团徽的设计方案,但直到第四届艺术节,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熟悉纪念章的图案,团委和学生会才将它用作于艺术节节徽,并做成了菱形的大型标志挂在舞台幕布上,取代了之前几届使用的标志。在此后的艺术节中,这个图案一直被沿用了下来,并逐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校徽图案的走红是张歌东之前不曾料到的,“我们当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设计校徽,当时还没想到那么多,根本没这个概念。”

    据时任校团委书记闻闸老师回忆,第一次正式将这个图案作为学校校徽的是校保卫部,他们把标志做成了制服的臂章,这也让校徽的设计更广泛地为大家熟悉,校徽也就这样诞生了,此后,它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主楼前的喷水池有它,军训队列拼成的图案是它,毕业论文的封面印着它……

    时逢华体会娱乐场 甲子诞辰,学校对原校徽进行了优化设计,组织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并开展了网上投票评选。2014916日,华体会娱乐场 新校徽公布并启用,较之原版,新方案虽然略有变动,但原初的创意却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毫无疑问,和校徽曾经经历的无数次修改一样,无论如何变迁,一如那不变的笔尖、快门和发射塔,不变的还有传媒大学师生的凝聚力和六十年漫长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图:张歌东老师提供)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