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苓,华体会娱乐场 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学、数据新闻、媒调方向相关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互联网在西部农村的两种应用模式的探讨》,译著《质性研究技能三十项》。在《二十一世纪》《传媒与社会学刊》及国内C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京津冀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传播评价体系构建及社会公众政治认同》。
“这份荣誉是对我在教学与为人层面上的莫大鞭策与鼓励”,谈及获得“师德先锋”荣誉称号的感受,王锡苓老师这样说。王老师的书房中屹立着与她日夜相伴的书架,她早已把朴素厚重的学术风范根植进了日常生活。多年来经王老师栽培与指导的优秀学生,纷纷带着她的善良正直与博雅慈爱,在基层中散发着新闻人的光芒。
立足现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传播学要求学生发现现实当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用专业的方法去解决。”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从而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曾经带领全班学生赴怀柔县渤海镇的两个村进行了入户面访调研,获得了2008年“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二等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鼓励学生在关注重大社会热点的同时广泛收集材料,做有价值的创新课题,激发了学生们对于重大社会议题的社会责任感。
在基层奔波指导社会调研的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坚持躬身刻苦,用行动培养学生心中良知的种子。一个即将参加毕业答辩的研究生,为了完成一份更加贴近民情的调研报告,在社会调研后又主动回到原址,做了半年的志愿者工作。最终她的论文赢得了现场评审老师的极大赞许。“她已经深入当地的生活了,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社会关怀的心理。”王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层是她应尽的责任。
心系科研,以时代新知改良教学模式
王老师遵循“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在理解问题的深度与速度上,她与学生们形成了默契的“互补”模式。技术迭代日益加速,强化了对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这成为了她对固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因此,她每周开设导师课,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
学生刘泽宇心中的王老师具有从容洒脱、淡定平和的“学者范”。为了减少年龄代沟下的交流障碍,王老师经常“用年轻人习惯的交流方式去表达”。刘泽宇感慨道:“每周都与王老师还有同门伙伴短暂相聚,初入社会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迷惘都在这些交流中烟消云散。”她倾听学生的未来规划,为他们的就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并鼓励通过实践和学习来发掘自己的潜力。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王老师融入更多科研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并运用于实际,同时自己也在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发表了数篇论文。面对诸如“基础统计学”的原理性课程时,王老师将教学重点投入到了学以致用的维度上。她开设了一对一的研究性课题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规范演练中逐步提升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素养。学生贾伟群感言:“她逐字逐句地修改我们四五万字的论文,从内容到格式字体都详细修改做了标注,给子中肯有效的修改建议。”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总是与鼓励式教学模式并重,既会正面反馈学生的闪光点,也会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运用上的不足,这帮助学生们加快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步伐。
在传播学教育的道路上,王锡苓老师不曾离开过学术探索,不会停下学以致用、深入实际的脚步,对自我提升的追求将激励着她在未来教学生涯中更加卓越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