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奋斗有我——专访传媒大学同龄人、“五老”张桂珍教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7-11浏览次数:15


 

  起于文化广场校歌墙,经过校史馆,终于梧桐书屋。627日上午,“教育强国 奋斗有我——2024读懂中国”行进式访谈在美丽的校园里依次展开,传媒大学同龄人、“五老”张桂珍教授接受了专访,与高职学院学生党员、爱雷锋社团同学们话校史,谈人生。

  校园漫步聊。早上9点,张老师如约而至,与同学们相见于文化广场校歌墙旁。她微笑和蔼,热情大方,同学们很快就围拢在她周围,访谈就此顺畅展开。“我是八七年从兰州大学调到学校的。到校的那一天,恰好是99日庆祝教师节,广播一响,就是这首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那年我33岁,觉得自己也很年轻,歌词非常清新、青春活泼,与自己特别贴近、亲切,‘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三十余年前的往事,张老师回忆起来仍是那么清晰,幸福感满满。“当时我就暗暗说,一定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37年后的今天,70周岁的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

  驻足“滋兰亭”片刻,师生们边走边聊,来到校园又一文化地标博学楼前的苏轼词《定风波》石刻。在洁白石刻前,从右向左徐行,张老师说道:“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可从政之路却非常坎坷,被贬再贬。面对挫折,他很顽强,沉着应对,是一位有追求、豁达超凡的人。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忘怀得失,超脱利害。以前没有想过,今天来到这里诵读这首词,感觉和自己还挺对味儿!我觉得是得益于辈的影响,他们那代人饱经风霜,但是无怨无悔。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谈到这里,张老师很动情。

  沉浸式访谈。走过“听琴亭”,沿钢琴湖“黑白键”步道进校史馆。在“北京广播学院”正门实景前,张老师说:“我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从学校前身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到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再到195997日北京广播学院成立,开始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同龄人讲学校发展史,张老师如数家珍。她很有感触地说:“大家看看学校发展历程,就能感受到国家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脉搏,是一样的。这些年,学校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我衷心祝愿学校早日跨入世界知名传媒大学行列!”

  在传媒博物馆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展示前,张老师谆谆教导同学们:“咱们国家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站稳人民立场是根本,不然就做不好新闻工作。”

促膝式交流。梧桐书屋,师生围桌团坐,无拘无束畅快交流。当同学们请教大学生成才成长的秘笈时,张老师爽快地说:“诚恳、向上、向善,是非当前讲原则。党员要讲党规党纪,人人都要守法,遵循社会公德、公序良俗。”

  学校同龄人,与学校同行37年,从当年“珍惜春光”到如今“山头斜照”,张桂珍教授初心未改,真心依在。

  整整一上午,张老师毫无倦意。这位长者智者始终满心欢喜,发自内心的愉悦,幸福甜蜜的微笑,给同学们以启迪、鼓励、温暖和爱。

  在传媒博物馆学院党委书记程爱晶与张桂珍教授亲切交谈,感谢其对学院开展“读懂中国”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其以宝贵人生经验为同学们健康成长导向引航。

  学院党委委员、学院学生工作党支部书记、爱雷锋社团指导老师蔡文书指导宣传组织专访活动。





通讯员:蔡文书  图片:王韵琪  编辑:王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