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此,本报记者就《通知》内容及“大学生增负”等相关问题采访了我校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主任王保华教授,请他对《通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以下是问答整理。
摒弃“拼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
记者:您认为《通知》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提出一定要狠抓本科教育?
王保华: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重视本科教育。比如1998年美国《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就提出要“重塑本科教育”,呼吁大学给予本科教育更多的重视。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上的研究型大学都开始从重视研究生教育,逐渐向重视本科教育转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再加上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今年的6月21号,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要改变研究型大学只重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成果的现状,摒弃“拼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样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大学生增负”。
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吻合的。
记者:“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通知》中又提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本科,一流的专业和一流的人才,您怎么看?
王保华:大学要回到人才培养的本位。
大学有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华体会娱乐体育首页 ,社会服务,放在第一位的还是人才培养。2016年的12月7号,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在一段时间时期,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重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轻实际应用与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甚至出现造假等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形象。这与指挥棒有关。
记者:对高等院校的评估标准也有所改变吗?
王保华:是的,高等学校本科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的标准将更加强调仁慈啊培养的体系与效果的建设。最近我参与了教育部下一轮本科教育评估方案的研制工作,其明确的导向就是逐步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专业,培养一流的人才。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取消“清考”
记者:《通知》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措施,比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取消‘清考’”这三点,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保华:“增负”,一方面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水课”之所以“水”它是多方因素造成的。第一,从老师角度看,课堂有没有吸引力,讲的内容好不好?讲得好,学生自然愿意听。第二,从学生角度看,他们有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动力自然就“混过去”了。
“增负”就是要增加学业挑战的难度。我们国家的大学的教育方式和西方顶尖大学相比,课程学业的挑战难度过低。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学生上课动力不足,再加上个别老师上课教学质量不好的话,导致学生不愿意听,甚至逃课。现在老师采取各种各样的点名方法,但那都不是治本的。根本的是体制改革:增加学业的难度,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有更好的课程供大家选择。比如说像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有几百门之多,学生有非常广的选择余地。但是这方面,国内各高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实际上就是要严。取消“清考”是其中一个措施。另外还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环节的参与程度,不光是看你去不去,还要看你是否提前阅读了文献,课上是否参加了互动等等。此外要严打抄袭,抵制学术不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增负”,对政府部门管理,对学校管理,对老师,对学生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个改革的过程。
“增负”要增学术兴趣和能力
记者:现在我们都说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那您觉得“增负”是不是只侧重于学术这一个方面呢?
王保华:不是。“增负”是从整体上增加学业的挑战的难度,培养学生对学术和专业的这种兴趣和爱好,培育做人的基本素养,提高学习迁移能力,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社会的各种需要。
增负不是说增加课程的这个长度和容量,而是说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这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方法要改变,课程的难度要提升,要让课堂变为一种探索式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
我们要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的研究方法没有很好掌握,文献检索量偏低。你说怎么去做学术研究呢?所以要培养他学术的兴趣,把它作为一种探索的过程,探索的乐趣。目前,有些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仍然偏重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失之于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面的增负,不是把原来的三节课增加到四节课五节课。课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吃过什么苦,中间遇到什么挫折,我是如何把它解决了,这些宝贵的学术经验要胜过简单的书本知识。我认为有些高校的课程,知识的信息量太少,知识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力的调动都还不够。
记者: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吗?
王保华:是的。我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外界逼着去学,这是内在的兴趣和活力的源泉,如果只是被动学习,抱着“及格就好”的心态,选课只在乎打分高不高、考勤严不严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考核的办法。
如何合理“增负”
记者:您认为怎样合理“增负”?
王保华:合理“增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就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实行学分制,提供足够的课程,允许学生调专业。教师方面,让教师“乐教”,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更多教师心无旁骛的去做好教学和科研。再一个就是学生,提高学业的挑战度,让学生真正有动力去学。
要实施真正的实行课堂革命,淘汰“水课”,让学生真正参与,需要大量的工作和长期的改变。学生的心态转变,制度的改变,环境的改变都是一个过程。现在教育部要求改革,学校也希望改变,但这很难短时间转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当然希望能学到东西,但是这个改变是有个过程的,因为它触及到个人的利益。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惰性的,都希望通过较少的成本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这是经济学的原理。
我觉得增负是应该是一个政府的要求,学校的期待,更应该是学生的呼声,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必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甚至深入到高考选拔的体制机制改革等。所以说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艰巨任务。
(编辑: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