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涛:全程发力,影视主旋律才会唱得更响

发布时间:2019-10-29浏览次数:538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以来影视行业奉献了一批题材多样、类型丰富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聚焦于新中国史实的《决胜时刻》《外交风云》《我和我的祖国》,有侧重于典型人物的《攀登者》《中国机长》《激情的岁月》,有着墨于改革开放的《在远方》《激荡》《奔腾年代》,有观照峥嵘岁月的《老酒馆》等。这些作品情怀高雅、情绪饱满、情感真切,堪称影视行业对祖国的一次集体告白。

长期以来,由于题材和内容的限定,主旋律影视作品往往容易给人以刻板生硬的印象。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的传媒格局下,创作者如何借助媒介触及日趋个性化的受众?在面对宏大主题时,如何创作出故事结构灵活、人物富有灵魂、视听表达灵动的佳作?这是编、导、演等各个环节需要直面的命题。

纵观国庆档,调整创作时态、切中历史坐标,是这一创作阶段的显著特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次庆祝国庆70周年涌现的精品力作,是影视主管部门与制作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影视全产业链条集体发力的结果。许多有战略眼光的影视公司都提前数年主动调整创作周期、资金流向和产业布局,自觉把创作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庆祝国庆70周年的创作当中,礼赞建设成就、致敬伟大时代。近期推出的作品,既有载入历史的宏大叙事,又有寻常生活的细微观照。如《决胜时刻》聚焦1949年这一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节点,复现了国共和谈、渡江战役、政协会议等历史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以时光流转为指针,以历史切片为抓手,讲述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2015年胜利日阅兵的7个历史节点,这7个单元独立成章又因历史的走向而相互呼应。

聚焦特殊行业、切中时代命题,是这一创作阶段的又一特征。笔者以为,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角度出发,讲述中国人砥砺奋进的心路历程,其中最朴素的方式就是寻找到适合的行业切入点,用既典型又少有拍摄的题材来回应时代命题。《攀登者》在选题层面出奇制胜,以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为故事原型,把目光投射到较少触及的题材领域,以极限运动、野外生存、紧急救援等叙事元素为牵引,集合了奇观化、类型化的创作方式。在电影里,有为国登顶的家国情怀,有个人梦想的奋力追逐,有动人走心的两情相悦。一句“中国的领土必须有中国人的脚印”的台词,更是让观众对攀登者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观照百态人生、切中典型人物、化大道理为身边事,成为这一创作阶段的亮点。笔者以为,主旋律作品要想让人物立得住、留得下,就要赋予角色足够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挖掘人物更为深邃的心灵空间,依托人物的话语和行动来自然展现故事的精神内核。如在《决胜时刻》里,任弼时为毛泽东等人拉小提琴,以此来缅怀战友的一场戏,就可谓神来之笔。影片通过任弼时的演奏,用音乐来烘托气氛,用蒙太奇的方式回溯在战争岁月里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的一幕幕。此外,毛泽东陪小女儿捉麻雀、帮警卫员写情书、看梅兰芳演出京剧等桥段,生动还原了伟人的真性情。

此外,创新宣发手段,吸引主流受众,也成为提升作品知名度和到达率的重要切入点。影视市场的主流受众群体是青年受众。可以说,锁定青年受众就锁定了影视行业的未来。因此,从故事创作到产品宣发,都要考虑青年受众对于作品故事性、话题性和娱乐性的基本诉求。

总之,在遵循主旋律影视创作根本原则的基础上,找准创作切入点,自觉调整创作语法和修辞手段,成为这一影视艺术高光时段的显著特点,也为今后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杨洪涛,系华体会娱乐场 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编辑:尚新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