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增玉:草明文学道路与业绩的历史审视

发布时间:2017-09-13浏览次数:1187文章来源:文艺报


草明在文学事业中的另一个不应该忘记的业绩,是她从东北解放区到全国解放后,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提倡和培养工人作家与工人写作。在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发展中工业化的重要性,重视和培养工人写作与工人作家和创作的出现,曾经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对工人写作及其成就的是非得失,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工业化对传统工业的冲击及工人写作的消失,如何进行评价,是需要文学史家结合中国工业化道路和模式的实践,予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但不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历史原则,使我们对草明在长期的工厂生活和工作期间,为培养工人写作付出的心血,应该予以历史合理性评价和尊敬。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拿起笔进行创作,这样的现象在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西方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创始者的苏联,比较稀缺和少见,应该是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的全部实践构成的中国道路和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应该提及的,是草明为了写好工业题材小说,长期持久地在企业生活和挂职,对身体瘦小羸弱的草明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对工业与工人的热爱,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艺整风以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仅是领袖和组织的教诲,也成为文艺家们的普遍共识,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与人民真正打成一片,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曾经是作家们的自觉行为。但是主动把户口、家庭都放到基层长期生活和体验,时间长达10年以上,当代作家中似乎只有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写作的柳青,堪与草明媲美——他们深入和扎根基层生活、与人民打成一片,做得极其认真和彻底。“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事移变,到处有生活和作家就在生活之中,是当下作家与文艺理论的共识。尽管如此,草明和柳青在那个时代的选择和行为,依然是难能可贵的,令人感佩和尊重。

作为草明所描写的东北解放前后的企业工人的后裔,我难以忘记几代产业工人为民主革命胜利、为新中国工业化和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的历史贡献和牺牲,更不会忘记在中国文学中第一次用歌颂和赞誉的笔调,描写和赞美他们、把共和国不应该忘记的他们写进文学史的草明。也许是历史的机缘,使我有幸走进草明的文学世界,并谨以此文,向草明表达一个产业工人家族后代的历史敬意。

                                                                       (编辑:王丹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