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青年》:传媒视野,先锋品格
(通讯员 杨艺)大一入校那年,我加入了《传媒青年》(以下简称《传青》)的行政部,但因为一些原因,我只待了半年就离开了。之后,我便投身于校学生会宣传部的工作中,一干就是两年。
虽说我已经不在这个组织,但是有个室友一直在《传青》担任记者,随后升为责编,杂志社的工作我都有从她口中听说。去年九月换届的时候,那位室友升到了主编的位置,几乎每天都用很焦急、很无奈的语气跟我说,社长的位置迟迟没有人选。
因为有过工作经验,我清楚社长一职通常都是从行政部中推选的。恰好那时候我刚从校会宣传部部长的职位退下来,整个人还沉浸在工作状态中,期待着工作和责任的继续洗礼,所以就小心翼翼地问室友(也就是现在的主编之一,李晨哲):“你看我行吗?”
这样的一句话,将我再次带回了这里。我开始和两位主编一起,率领着5位责编和近60名记者、干事投入新一届《传青》的工作。
或许是我离开这里真的太久了,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青》的构造没有变,可有一些东西确实让我感到陌生了,把以往做过的那些行政工作重拾起来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作为《传青》的社长,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沟通,处理很多不同性质的关系,顾及很多不同身份的心理,这和我那半年的行政工作还算有点接轨的地方。但在校会待了两年,整个人与艺术和设计联系得相当密切,也习惯了校会活泼轻松的气氛,没办法一下子适应《传青》工作规律性很强(每月一刊)的特质以及和校会相比更严谨的氛围。
所以,从接手到现在,我一直努力把自己的身份和情绪高点压低,让自己能更稳重一些,以一个新的面貌进行《传青》的工作;也希望我的性格和做事作风能将这个地方的气氛稍微调动起来那么一点点,能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在《传青》工作的日子,我和两位主编分工明确——她们主抓文章内容,我主抓行政、美编和宣传三个部门的工作。这期间我在校会宣传部学到的本领以及本身的设计专业帮到了我不少。
审美编的排版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会挑出很多版面的细节给美编进行细致的修改,包括副标题的字体、版面风格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等等。这届《传青》封面的大改观,是得到了团委老师及社里的大家好评的,发行的数量也较以往乐观许多。同时,在审宣传部的推送版式时,我也会强调色调、素材的呼应,同时带动大家在标题上下功夫,做出吸引人的标题内容。这些都是设计素养带给我的、带给《传青》的改变。
说到改变,就不得不提这届《传青》的又一项大变革——启动征稿活动。这也是担任社长至今,《传青》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项作为。
《传青》成立近二十年来,持续着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文章供应,在对外联动上缺乏一定的尝试。在指导老师陈莹峰老师的建议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自寒假刊我们启动了面向全校的征稿渠道,向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现自身风貌和文学素养的平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内记者的写稿压力,也让《传青》和青年学生们互动起来,更好地体现了《传青》中的“青年”二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想努力做到不仅是面向学校内部征稿,也想将这个征稿渠道拓宽、延长,向北京各大高校传播我们“传媒青年”的精神,聚集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力量。
刚接手《传青》的那几个月,我决定去实习。因为对书、杂志的偏爱,我选择了一家出版社,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工作。
虽然这家出版社的书籍资源相对冷门,对我并没有参考,但那里的氛围我真的很喜欢,无论是戴着厚重眼镜学者样的老师还是刚入社不久扎着马尾的前辈,这里的所有人我都想去交往。
大家为了一本书的出版,按顺序进行和编辑的联系、校对、排版设计,每个人为出版而努力着,所有的一切我都喜欢极了。也因为这份喜欢,就算每天挤早高峰从东城横跨到西城我也丝毫不觉得累。
在这家出版社里,我更加确定了对纸质书、纸媒的热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在《传青》工作的信心。
如今,在《传青》待了近一年的时间,社长这个角色教会我最多的就是怎样去沟通和理解。对于老师,对于责编和部长、记者和干事,我都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并且共同前进。但是在和各版块的记者们沟通时,我通常会通过责编们向他们传达我的信息,直接沟通的时候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我想这种交流的断层也是导致传青整体氛围稍显冷清的直接原因。
在未来的每一届里,我都希望接任社长的孩子能把记者、责编及主编、社长联动起来,让不同版块的记者也联动起来,让《传青》变成一个交流、互融、共同进步的家。
当然,在《传青》工作也是出于自己对纸媒的那份热爱。除了在出版社的实习经历外,在日常生活里我也很喜欢阅读期刊、杂志。
大概从小学开始,每月我都会去报刊亭至少两次。《格言》《小说月报》《看电影》都是每次必买的杂志,《Vogue》我也经常会买。即使现在网络媒体盛行,我也依旧有着去报刊亭买杂志的习惯,也有一段时间订阅过期刊。我喜欢抚摸带着墨香的书页,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长时间坚守的爱好之一。在将来,我也想从事纸媒的工作,在报社也好,成为独立的撰稿人、编剧也好,我都想待在纸媒这一行里,与“纸”打交道。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代,纸媒的作用和魅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大多数人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倾向于在微信推送、微博热搜、新闻APP这些媒体中接收信息。
作为一本月刊杂志制作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我更为重视纸媒在校园媒体中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在众多的校媒里,报刊杂志都在以自身的变革和与时俱进坚持着传统纸媒的情怀。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传青》不仅要与当代的新媒体社会更加深度地融合,更要保持并发展新媒体,坚守纸媒并找准发展方向、在青年群体中恢复传统纸媒的魅力。
在《传青》工作至今,沉静与冒险并存,稳定与挑战交合。
我热爱这份工作,我喜欢这里。在《传青》,我有种正身处于自己应当存在的场所的安全感,这里让我觉得被安置在一个温暖舒适的房间里,一切都非常踏实、安心;同时,我也当真在尝试着用我微小的力量,让这个房间的窗透进更多的光,门踏入更多的人,让《传媒青年》为更多的青年所知,所爱。
我相信,这不止是我的心愿,也是所有传青人的心愿,更是很多坚守纸媒的校媒人的心愿。终有一天,它将不会只是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