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觐英:省思“消费女王”  迈向“劳动主体”

发布时间:2017-03-27浏览次数:168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

当下,形形色色的消费主义话语正围绕着女性,建构出“消费女王”形象。本文认为将女性与“消费”画上等号,是将女性局限在消费的话题之内,这窄化了女性的生存空间。此外,消费主义还遮蔽了劳动的价值以及过度消费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女性应走出消费主义迷思,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当下,类似“美是刚需”之类浸透消费主义迷思的话语正围绕着女性,无孔不入的营销广告将女性作为市场“注意力经济”的制胜王道和最大的符号表征加以利用,“都市年轻时尚女性”成为绝对主角。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她消费”被作为撬动消费的商业永动机,进而建构起了“消费的女王”形象。

“消费者”定义淡化女性价值

当“女性”跟“买买买”画上等号时,消费主义对女性的现实存在就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以校园中的女大学生群体为例:消费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的重要关注点和生活内容,并在其日常开支中占重头。早在2008年全国妇联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等开展的关于全国女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就显示:在每月生活费节余方面,没有节余的女生占比高达43.81%,甚至有20%以上的女生存在负消费情况。

另有报道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对外表投资”。“整个宿舍的女生都有全套品牌化妆品”的现象不在少数。2015年开展的一项关于首都大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念的抽样调查表明:35.28%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500~2000元间,28.88%的人在1000~1500元间,2000元以上的占18.28%。该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之间消费行为差异较大,如,在主要月消费项目方面,男生选择吃饭的人占56%,选择娱乐的占39.8% ,选择学习的占34%;而女生选择吃饭的占78.4%,选择穿衣打扮的占52.3%,选择娱乐的占39.8%。总之,在女大学生的消费中,冲动消费、从众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较多,且“形象消费”居于突出位置。这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引发种种问题,包括近年曝光的女大学生“裸贷”骗局。面对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地反思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出现于20世纪,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为特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消费主义制造出消费欲望。在消费主义下的逻辑下,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