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梓良: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发布时间:2016-10-10浏览次数:1074文章来源:文汇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根本基础

作为知识经济的实践主体,人是具有经向度 () 完善的心理能动结构———理性、情感、智慧、行动、意志和纬向度 () 全面的实践活动结构———活动主体、活动方式、活动客体、活动目的的高等智能动物。在认知王国,能动性表现为用思维恰当地把握世界;在情感王国,能动性表现为在认知基础上所建立的价值信念;在智慧王国,能动性表现为改造世界活动提供方法和路径指南;在行动王国,能动性表现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意志王国,能动性表现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的决心与刻律自守的规范力。长期以来,人们把“理性”与“智慧”混为一谈。对这一极不严谨的规定,正如美国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所指出:“理性是人以思想理解世界的本能,它与智慧形成了对照;智慧是人借助于思想摆布世界的能力。理性是人获得真理的工具,而智慧则是得以更成功地操纵世界的工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彼阿热在他的 《智慧心理学》 一书中强调:认识给动作烙印一种结构,情感对动作提供必要的能量,而智慧仅提供手段 (方法)。人的全面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说,就是如何使人的完善的心理能动结构 (经向度) 和全面的实践活动结构 (纬向度),实现全部和有序开展活动的过程。

◆完整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具体途径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活动方式而言,就必须有序遵循由实践活动规律确立的实践认知、实践信念、实践方式、实践价值、实践规则的完整活动路径。缺少实践认知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缺少实践信念的行动,是无动力的行动;缺少实践方法的行动,是鲁莽和笨拙的行动;缺少实践价值的行动,是无意义的行动;缺少实践规则的行动,是难以持久和成功的行动。从活动意义上讲,实践认知,是探索“能不能做的问题”;实践信念,是衡量“有没有信心做的问题”;实践方式,是选择“用什么方法做的问题”;实践价值,是判断“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实践规则,是遵循“按怎样标准做的问题”。完整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实践认知、实践信念、实践方式、实践价值和实践规则的有序统一。

◆健全的社会运行机制,是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有效保证

作为实践主体的活动客体———社会功能而言,为有利于活动主体开展交往、互动与合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完美人格与创新成果相统一的实践目标,必然要为存在交往、协作的群聚体,系统构筑提供发展认知———哲学、建构信念———文化、树立责任———政治、培育创造———经济、遵守规范———制度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的有效平台。

哲学要为“能不能做”提供时代思维的坐标。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矛盾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必须对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应从以往注重单要素和线性思维等局限性中跳出来。中国传统哲学重“经”,西方理性哲学重“纬”;中国哲学注重修身,西方哲学强调做事;中国哲学主张求“善”,西方哲学重视求“真”。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应以经向度与纬向度的统一为路径,建构以中学为经、西学为纬,经纬相织、构筑和谐的经纬哲学为目标。经纬哲学具有的动态性、有序性和平衡性,不仅是全面和有序认识事物的一种新方式,也将是建构世界的一幅新图景。

文化要为“有没有信心做”做出价值观念的引导。在社会转型中,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农耕社会建构的是人伦文化、工业社会建构的是人权文化,那么,知识经济社会建构的是人格文化。完美人格是指实践主体在认知方式、价值信念、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向着崇高的人性目标———真、善、美、正、公———发展的人格特质。人格文化的功能要义,在于通过对人的观念塑造:点燃人的求知热情、提升人的价值信念、培育人的社会责任、激发人的创新动力、构筑人的行为准则。

政治要为“用什么方法做”赋予使命担当的责任。近现代民主政治是从“社会契约”出发,提出建立公共权力的理论来源和主张。我们以社群实践活动规律作为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加以探讨。社群实践活动的规律,体现在社群实践整体关系上:社群是主体、政府是方式、产业是对象、文明是目的。政治使命的担当是:遵循社群、政府、市场和文明的基本秩序,充分体现民众意愿、履行服务职能、推动产业进步和提升文明水准的统一责任。在权力构成的方式上,努力把经向度垂直国家治理意志与纬向度广泛民众意愿,合理、有序地统一起来。

经济要为“做到什么程度”建立产业创新的标尺。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种产业形态叠加的发展时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确立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根本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发展理念上,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在发展方式上,从资源开发本位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位转变;在发展目标上,从片面追求物质生产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相协调转变。为此,需要有效制定促进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大对知识经济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引领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知识创新与生产目标相统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知识经济发展道路。

法治要为“按怎样规则做”制定活动规则的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针对当前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求真精神不强、理想信念淡漠、政治责任弱化、经济创新乏力和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势下,我国的法治建设,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农业社会法治精神是维护等级制,体现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工业社会法治精神是实现自由平等,体现的是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知识经济社会的法治精神应在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基础上,积极为推动健全社会的发展和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制定行动规则的依据。

◆完美人格与创新成果统一,是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终目的

每一次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对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而言,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通过动态、有序和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人的科学的认知力、熔铸坚定的信仰力、树立高尚的责任力、培育卓越的创造力和形成自觉的规范力。正是这样的人格特质,超越了以往单一的伦理道德观或物质利益观的局限,体现了完美人格与创新成果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也推动着文明形态的不断演进。经纬哲学、人格文化、民主政治、知识经济、法治制度等,表达的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意涵,建构的是知识经济转型社会话语体系的新形态。知识经济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向意义,是在承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华和融通中外基础上,全面推动个体能动规律与社会运行规律的协调发展,努力开辟和积极促进完美人格与创新成果相统一的和谐文明之路。

纵览古今,农业转型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遵循的是伦理法则,构筑的是孝悌与宗法秩序,体现的是“天人”关系,追求的是道德文明;工业转型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遵循的是理性法则,构筑的是自由与法治秩序,体现的是“契约”关系,追求的是物质文明;以人的素质开发为本位的知识经济转型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遵循的是实践法则,构筑的是动态、有序、平衡的发展秩序,体现的是“人的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追求的是完美人格与创新成果相统一的文明目标。

在社会转型中,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只有体现时代性,话语体系建设才有思想感召力;只有揭示规律性,话语体系建设才具有引导力;只有具备指导实践性,话语体系建设才能产生影响力。

*作者刘梓良为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任、华体会娱乐场 兼职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