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评BBC的莎剧改编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04-14浏览次数:595文章来源:现代传播

摘要: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被不断改编并搬演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莎剧,即英国BBC制作的37部全套莎士比亚电视剧。为此,本文将从为什么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的文化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媒介艺术所呈现出的莎剧魅力与局限,并进一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指出当下影视改编的利与弊,以及怎样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

二、莎剧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作

正如英国莎学专家戴维斯教授(Anthony Davies)说的那样:“也许,在具有先天语言优势来表现的戏剧和具有较早的用视觉再现自然的电影之间,已命中注定地为电视留下了一块审美的无人之地。”那么,BBC的莎剧创作就是在这块处女地上进行的一次充满前卫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拍摄方法上,纵观37部剧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可归纳为真实再现、油画呈现和风格表现这三种类型。对莎翁的喜剧和浪漫剧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并选用外景拍摄,如《皆大欢喜》里神秘秀丽的森林景致与浪漫抒情的剧情内容恰当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亨利八世》里那些都铎王朝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服饰等展示了特定的人文环境,“看上去像是典型的英国民族的肖像馆,甚至还是一种英国皇室生活的写真”。而对莎翁的历史剧和悲剧多采用第二种方法并利用内景拍摄,通过画面构图、服装和布景的色彩搭配以及灯光的运用来实现油画式的艺术效果。例如《裘力斯·凯撒》、《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等几部反映古罗马的历史剧,几乎每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色彩斑斓、精致优美的绘画,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意境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中也包括取自真实的原建筑的细节所创造的一种微型景观。至于第三种风格化的拍摄往往根据导演个人的艺术趣味而定。该类型的代表作是《冬天的故事》,全剧用冷色的影调和白色的画面贯穿始终。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它既象征着自然界的冰天雪地也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冷漠内心。风格化对导演的拍摄和观众的接受都是一种挑战,从收视率和市场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同时也显示出颇具个性魅力的美学价值。事实上,在具体的创作中三种方法并非严格限定,很多作品都兼而有之。即使在初期制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尽管全部场景都是在室内拍摄的,但导演会尽量拓展摄影空间以表现场面的宏大和画面的纵深感。这说明从舞台剧到电视剧的改编,关键在于如何使莎剧电视化。

在摄影技巧上电视显然借鉴了许多电影的手段。除了基本的“蒙太奇”、“画外音”外,还经常使用“景深”和“长镜头”等以加强作品的现实感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十二夜》和《仲夏夜之梦》里,多处运用这两种技巧来表现人物活动的空间维度以及人物运动的过程和连续性。但电视毕竟不是电影,实践证明用“一组镜头”比“一个长镜头”更适合电视剧。再如“特写镜头”也是剧中惯用的拍摄手法,这是莎剧里没有提供而在舞台上又无法表现的一种艺术技巧,甚至与电影相比它更适用于小屏幕的电视,因为通过对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聚焦放大不仅能揭示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还能够传递出人物之间的无声交流。还有“快速剪接”,是后期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加快运动的节奏、推动剧情的发展以保持原剧的连续和完整。

尽管如此,语言仍是戏剧的优势。尤其是莎翁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还具有强大的思想能量。这也是所有影视改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和难题。再如表演,像李尔王的扮演者劳伦斯·奥利弗那样的演员毕竟是少数,早期拍摄时使用的都是一些资深的舞台演员,因此在镜头前表演的痕迹过重,加之年龄偏大也降低了视觉美感,而后来启用的新人虽然年轻但缺乏表演经验很难驾驭剧中角色。还有,因电视媒介的现场缺席,丧失了许多舞台表演时产生的现场互动的喜剧效果。然而,电视的时效性又为受众提供了新的看点,BBC一直把播放莎剧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圣诞节播放《第十二夜》、圣乔治日选用《亨利五世》、莎翁诞辰日则放《驯悍记》等,并利用电视栏目的固定和统一性在播前做好预告,播后再利用谈话或评论节目展开讨论,充分体现了电视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以及电视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功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