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IP开发成热点 内容为王接地气

解读网络文艺5大话题

发布时间:2015-12-23浏览次数:489文章来源:人民网

摘要: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上有关“互联网文化”的相关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互联网开启的“数字化生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的高度活跃,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正能量、新增量。人民网文化频道采访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就我国网络文艺的发展形势,新型网络文艺群体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网络文艺如何出经典之作、出文化名家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人民文化:网络文艺目前的发展形势如何?

范周:首先,我国网络文艺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文艺欣赏和消费的主要途径。当前,网络音乐和视频的使用人数都突破了4亿,这样的市场份额是传统文艺市场很难达到的。

其次,网络文艺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迅速。以网络文学为例,一些广受好评的作品如《琅琊榜》、《芈月传》等,都成功地带动了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发展,引领了创作与产业融合、传统与当下融合的新模式。

第三,网络文艺IP开发成为热点。据统计,今年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络剧有近20部,其中包括《盗墓笔记》在内的5部“超级网络剧”,投资成本高达5000万元至上亿元。大IP的开发热潮基于其粉丝和受众基础,粉丝文化也是网络文艺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四,网络文艺促进了商业“生态圈”的构建。今年,张学友的网络数字音乐专辑创造了超过30万张的销售量。这个成绩归功于腾讯QQ音乐、京东与环球音乐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以音乐版权为核心的一站式“音乐生态圈”,打破了传统音乐产业的宣传、销售模式。

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网络文艺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在不断涌现精品之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在未来发展的轨道中,版权保护机制将是重中之重,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原创”保驾护航。


人民文化:草根当中出写手,写手当中出名品,借鉴意义有几何?

范周:第一,牢牢把握政策红利。无论是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打破惯例,邀请2名网络作家参加;还是今年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都是中央高层对网络文艺极为重视的一大信号,能否明确信号,抓住利好时机,对于网络文艺来说十分关键;

第二,互联网是文艺生根发芽的土壤。近年来,中国网络视频迎来了用户原生内容的黄金时代——大量个人用户制作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上,互联网为打造符合大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高质量网络文艺产品提供了广阔平台。

第三,内容为王,接近地气。网络文艺创作者大都是草根出身,他们身处市井,更能体察大众的喜怒哀乐,更易于捕捉自己内心的声音,因此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更加深入大众生活,为老百姓所喜爱。

第四,年轻受众,天然土壤。截至20156月,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可见年轻网民群体的庞大基数成为网络文艺天然土壤,读者年轻化是网络文艺的另一特点。

第五,草根精神,坚持不懈。当前的网络文艺盛行,离不开草根文艺创作者的努力。想要做出文艺精品就要脚踏实地,从大众消费心理以及消费习惯着手,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找到大众消费的痛点,方可在网络文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人民文化:新的文艺群体跃跃欲试,文艺经典和文化名家可能从中产生?

范周: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文艺群体出现。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

首先,互联网为抱着文艺创作梦想的人创造了平台,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到网络创作这场盛宴中,全国五分之一的人都是文学网民,其中有三千万人发表过作品,一百万人是注册写手,尽管当前大多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并不强,然而精品文化的打造正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巨大数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变化。

其次,网络文艺作品同传统文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受众基数大,传播实效性强,大众参与程度高,更容易广泛流传。

最后,经典的文艺作品需要法律的健全保护,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必不可少。就目前来看,网络文艺作品的发表无需过多的审核,网络传播渠道也难以掌控,准入机制模糊,因此,完善网络立法,保证网络文艺环境的健康,是创作优良网络文艺作品乃至经典作品的先决条件。

网络文艺的大发展最终应形成一种“线上线下”双向循环互动的模式,“线下”的传统文艺创作者可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拓展其创作方式、传播方式,而“线上”的网络文艺创作者也可通过作家协会等机构与“线下”形成交流,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局面。


人民文化:网络文艺创作者,要做出哪些努力?

范周: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好内容是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核心。只有那些弘扬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洞察生活细节、反应现实意义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创意题材是创造优秀文艺作品的关键。网络无限放大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也为文艺作品题材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时代条件,避免网络文艺作品的泛化和同质化。网络文艺作品还要符合当代的传播语境。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革就是传播语境的改变,人们更喜欢通俗易懂的文体,平易近人的行文方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在形式上更生动有趣。

对于创作者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文艺创作者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注重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创作和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接地气”作品,远离网络文艺常见的低俗、色情、暴力的创作禁区。其次要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增强自身文化修养。网络文艺创作者首先要通过系统、完善地学习艺术技巧和本领,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最后要与创作环境相适应。网络文艺创作者要将自己置于现代传播的语境之下,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作品营销和品牌塑造,扩大自身影响力,在政策红利下同政府一起营造一个更为和谐、有序的创作环境。


人民文化:发展网络文艺,政府应该提供哪些条件,如何做出正面引导?

范周:从源头上讲,政府首先要为网络文艺提供正确的价值规范和引导。确保网络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要领。其次,要鼓励优秀原创,提供包容的发展环境。原创内容,是网络文艺的核心竞争力和永葆生机的源泉;包容的环境,是网络文艺推陈出新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原创网络文艺的支持,通过激励机制和平台建设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的作品。

从环节上讲,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文艺作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从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观众口碑等诸多方面对网络文艺作品进行考量。在行业协会和监督机构的共同作用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网络文艺的监督工作中,形成共同抵制低俗网络文艺作品的社会风气。其次,要完善著作权及相关法建体系,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网络文艺工作者的维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正版观念,营造公平、均衡的法律环境。

在大环境方面,要重视网络安全,打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政府要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提出的“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工程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精华网络环境。”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审查监管制度,杜绝扭曲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在网络上流通,全力确保网络安全。


* 本文原载于人民网文化频道20151222日,原文责编:陈苑、李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