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宽容开放的姿态拓宽中美民众交流的媒介渠道
这次国事访问的报道,依照以往的外交经验总结,充分借用了美国当地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正面应对了美国媒体关于中美关系、两国在亚太及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两国人民交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经济形势、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中国互联网政策、反腐败等方面的提问。随着习近平访美之旅的进行,美国诸多重要媒体都对这次访美活动进行了大幅集中报道与评述。
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这次国事访问中更出彩的可能是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报道和解读。今年以来,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纷纷“出海”,通过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实时直播出访活动,传播中国声音。在报道方式上,新媒体也屡现创新,如人民日报全媒体在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上发布的英语视频《谁是习大大》(Who is Xi Dada),以15个国家留学生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的习主席:“一个睿智又坚决的领导人”,“他的脸挺可爱”,“人们还说他长得有点像维尼熊”,“如果我未来的丈夫像他一样,我会很高兴”。这样的传播内容相比较正式的外事报道,会更契合互联网受众的喜好。
除了国内媒体在海外的直播和报道,美国的互联网媒体也对此事保持着高度关注。在《华盛顿邮报》、美联社、赫芬顿邮报等媒体网站,相关消息均在持续滚动直播。习近平主席来访这几天成为美国社交平台的热点事件。每逢习近平主席出席重要活动,推特(Twitter)上平均每5分钟就有近百条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发出。脸书(Facebook)网站开设了习近平访美的专门主页“Xi's US Visit”,到9月27日为止,这个主页已有94万的点赞和83万条评论。
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完善向海外推送稿件的落地模式,加深同海外媒体的联系和交流,这将是我国对外政治传播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的内容。另外,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总是各式各样的,不仅有褒扬赞美之声,也有一些批评质疑的声音,这也要求我们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和交流。
这次习近平主席的美国之行展现了这些年我国国际政治传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新成就。它不再仅仅以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国家权力之间的较量为焦点,而是更加关注对方国家乃至世界舆论的评价,试图以此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舆论的支持也有利地促成了具体的外交政策目标的达成。从媒体披露的“习近平访美49项中方成果清单”中可知,这次习近平主席的访美之行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
当然,一次外交活动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的,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政治传播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次习近平主席访美之行的过程可以看到,不论是美国官方的政治表达,还是新媒体上的民众声音,中美关系主要以经济关系为基石,政治话语的分歧仍然是较大的。如何缩小中美双方的话语分歧、达到更广泛的政治共识和理解,需要中国国际政治传播工作者更为长久的努力。
* 作者荆学民系我校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苏颖系我校政治传播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