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唐楷书的气韵之美
楷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相较于隶书更加简洁,更加规整。初唐时期的楷书因其个性的彰显而更具生命力,“气韵生动”极具生命美感。
(一)楷书“意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感
魏晋时期,艺术完成了由“外在”向“内在”的转移,楷书书法艺术的“意象”美被不断的追逐和探析。关于“意象”,孙过庭在《书谱》中用了“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的描述,蔡邕则在《隶势》中以“似崇山重宇,层云冠山”来解读“意象”。
楷书书法艺术的“意象”体现在其笔法上。卫铄在《卫夫人笔阵图》中,将书法艺术中的一笔一画凝结成不同的“意象”,将意识中的自然之物与艺术融合在了一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性,正如“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中所说。实则借“云”“坠石”表现了本体的生命感,以达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其“横、点、竖、撇、捺、挑、钩”七种执笔自为书法中筋骨所在,如自然生命体一样,楷书书法艺术也有其血肉筋骨,以想象对客体进行“意念上的重构”。这种创作方法,显示了书法艺术中所具有的生命感,同时赋予书法艺术以生命力和精神性。
(二)楷体书法的“书道玄妙”
就老、庄哲学来说,“道”乃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那么就艺术而言,有了“道”也就有了“妙”,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以达到“书道玄妙”。楷书的“书道玄妙”体现在其空间的处理上,与宋朝山水画所讲究的“留白”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运用空间使得艺术作品趋近于“意境”,即老子所说“有无相生”。
楷体书法的“书道玄妙”体现在对于字里行间空间的把控和处理上,唐书评“字里金生,行间雨润”,以及孙过庭《书谱》所说的“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等都是这个道理。在初唐四大书法家中,褚遂良是对空间运用最为精到的一位。
(三)楷体书法的“骨气相融”
楷体书法的“骨气相融”主要体现在书法的“骨气”上。“艺术美的自觉”为艺术家精神气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艺术也就有了生命,如同有血有肉有筋骨的人一样,书法艺术也同样有了筋骨气质,也就是“骨气”。
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楷体书法的精妙在于“骨气”,也就是气与人“相合”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仅仅靠线条美是不足以称之为“骨气”的,“骨”为字体的结构、笔法以及章法,而“气”则源于创作主体的精神之气。孙过庭的“五合”之论说正是与气相容的道理,若通心畅达,则气顺字成、废寝忘食;气结,则字为不畅,气之郁结。而楷体书法又是对“笔法、章法、结构”要求极高的艺术,足以见得,“骨气”对于楷体书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