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思维编织的中传荣冠(下)

发布时间:2015-04-29浏览次数:1957文章来源:宣传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编者按:近日,2015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代表华体会娱乐场 参赛的2支队伍均获得了国际一等奖,创造了我校学生组队参赛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数学建模领域内的国际性权威赛事,每年都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众多优秀学生参赛。本次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北京时间2015年2月6日上午9时至2015年2月10日上午9时举行。参赛选手3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要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创建数学模型、求解、编程和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等多项步骤。

今年代表我校参赛的两支队伍均来自理工学部信息工程学院,两支队伍利用寒假的时间留校参赛。虽然距离比赛结束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回忆起整个备赛经历的时候,每个人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2队成员:毛琪(12数媒)、邓斯琪(12数媒)、张鑫怡(12电信)



图1 数媒 毛琪


从国赛驰骋到美赛的原班人马

对于这个由三名女生组成的团队来说,参加这次比赛与否似乎只是一个意念上的问题,在其他方面则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在人员组成上她们早就达成了一致。该团队参加了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北京赛区一等奖。通过参加国赛,她们对于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感到很满意,而且积累了不少参赛经验。然而在参加国赛时,这支队伍的组建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考虑到数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和男女生思维的差异互补性,一开始决定参赛的毛琪和邓斯琪想为自己的团队装备一个理学院的男生。她们成功找到了理学院数学系的一名男生,遗憾的是出于双方小学期时间安排的差异性,队伍组建失败。但是,想找一名男队友的执念并没有因此被她们放弃,后来她们又邀请信息工程学院一名理工科基础扎实的男生加入,可惜的是当时这个男生已经受邀加入另一个参赛团队了。就在报名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她们找到了张鑫怡,“我们几乎是逼着她加入的”,邓斯琪笑着说道。当时张鑫怡其实并没有想参加国赛的意愿,但是另两个女孩的邀请既诚恳又迫切,这是张鑫怡选择答应的直接原因。虽然没能够如愿找到一名男队友,但是张鑫怡的加入恰巧给这个团队的稳定运作带来不可替代的影响。“能够认识鑫怡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邓斯琪称赞张鑫怡颇有大将风范。


图2 数媒 邓斯琪


冰与火之歌

争辩是这个团队最明显的特征,团队中的毛琪和邓斯琪在理性问题上都有着严谨的态度,她们成为争辩的主体,好似两股烈焰,热情而又明亮。在这次参加美赛的过程中,邓斯琪负责论文的写作,她谈到平时和毛琪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很容易达到一致,应用毛琪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想法总是相互接近,错误的想法往往千差万别”,但是在写论文时邓斯琪要求十分严格,“你不是在写八股文,而是要讲清楚一个问题”,在论文写作上,她赞扬了抗争的良性作用,“有的时候你独自审视自己的文章,你会觉得你写的好的不得了,但是旁人看了可能轻易地就发现很多瑕疵。”

邓斯琪把自己评价为一个比赛型的人,一到讨论理性的时候,她就会变得心硬,“这和平时在生活中喜欢把朋友当妹妹照顾的我判若两人”,邓斯琪说起这些的时候,禁不住笑了起来,她并没有显示出丝毫的困扰,“这样的争吵不会影响大家之间的友谊,反而是大家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典型失败的团队,就是大家都不愿意积极解决问题。我想,毛琪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受到争论的影响。”

争论无疑是积极的象征,可是如果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处在争论的状态,往往不利于清晰冷静地分析问题。当团队里有人争论的时候,最好的状态是有一个人能够冷静地分析,并给出中肯合理的建议,这个人就是张鑫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参加国赛的时候,毛琪和邓斯琪在食堂里为了解题思路中的一个细节争论了起来,声音很大,引来了众人的目光,陷入争吵的两人对旁人的诧异毫无知觉。 “她们俩已经在争论了,如果我再加入了进去,那这个队就不行了”,唯一没参加争执的张鑫怡说。更多的时候张鑫怡只是在听她们争论,然后默默地去编自己的程序。

有意思的是,当俩人争论得难解难分时,会忽然意识到还有第三个人存在,于是会一致地问:“鑫怡,你怎么看?”张鑫怡的确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她表现得对这种争论毫不关心,但是却一直在仔细倾听和思考,因此她总是能够很好地分析其她两个人的观点,并理性辨析融合。鑫怡的冷静和淡定,就像冰一样,往往能够镇住争论的烈焰,使得整个团队能够平稳进行对下一个问题的讨论。“鑫怡其实对我们争论的东西和各自的看法很清楚,她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邓斯琪说。


图3 电信 张鑫怡


信任筑造的发挥空间

信任是贯穿在整个参赛过程中的,包括组队、备赛、比赛,这种无处不在的信任使得每一个队员在面对难题和挑战时充满了战斗的力量和突破的勇气。毛琪和邓斯琪对于参加比赛这件事的看法几乎一致。毛琪说:“我一般选择参加一个比赛就会努力去准备,因为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就要尽力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可能有不少人的想法是,我先报名参加着,有培训的话就跟着培训走。”毛琪认为培训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对于比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可以说毛琪对待比赛的认真态度和坚定信念感染了我和鑫怡,再加上她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也必须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队友”,邓斯琪这样说道。

团队赛最重要的是配合,要配合好,核心在于彼此的信任。信任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放心把某一部分全权交给某一个成员负责。在这个团队里,算法和模型由三个人共同思考和设计,而程序部分由张鑫怡编写,论文部分主要由邓斯琪完成,作图部分则主要由毛琪承担。张鑫怡说:“信任很重要,斯琪说让大家先不要考虑其他人的工作,把自己这部分管好,于是我投入在程序上的精力就更加集中了。”毛琪和邓斯琪充分相信张鑫怡:“我们理解鑫怡的压力,也充分相信她。毕竟最后的结果必须通过编程得到,编程其实是团队寄托希望最多的地方。”


game”创意使比赛game

争执归争执,在选题上却是不约而同地相中了同一道题目,“我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人,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我一般能够掌控得比较好。”邓斯琪说道。该题要求使用提供的数据进行大胆假设,建立一个在ICM组织人力工作情境下的人力资本网络模型,该模型要求具备鉴定和识别人力资本网络中的动态过程,比如机构性人才流失和对公司生产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等。

队员性别一致的优势很快显现了出来,比如可以窝在宿舍一起打拼,熬夜,甚至可以因此省掉梳妆打扮的时间,事实上,她们就是这样做的。四天三夜,她们几乎就没出过门,饮食和睡眠也毫无规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被攻克的难题和日渐空瘪的燕麦袋子。“那几天没有规律的生活,所以几乎没什么食欲。”邓斯琪说道。

在她们眼里,C题运用到的算法不算太复杂,但是题目整体的结构是很复杂和繁琐的。“比赛的第一天晚上恨不得弃题,当时有一个分配的问题很久都没做出来,然后就会觉得第一天怎么就这么艰难了”,毛琪回想起比赛的经历时显然感到庆幸,“但是记不起来最后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了”。

基于题目复杂的结构,团队想出了一种使问题看起来相对明了的方法,那就是以每个人员为单位,加入一个组织就类似于开启了一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员将有可能面临招聘、升职、变职、解雇等一系列过程。这个创意是张鑫怡提出来的,“我当时在宿舍无意谈及到一个养成类游戏,然后鑫怡就和我们的比赛联系起来了,提出了这种方法”,邓斯琪兴奋地补充道。

“game”元素的融入不仅简化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为枯燥的比赛过程添缀了几分趣味。“我其实没有那么兴趣导向,趣味性不太能够影响我解题的耐心,但是毫无疑问,这个‘game’的创意是我们整个方案的亮点”,毛琪还说到她让邓斯琪在论文的摘要中重点强调一下这个解题方法,“如果这个创意能够吸引我们三个人,那最起码表明它的确是可以吸引到一部分人的眼球的”。

“比完赛后,我们的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获得一等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三个女生笑着说。

 

获奖证书


(记者:干群芳 编辑:尚新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