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风:捧起书来,沉下心去

写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

发布时间:2015-04-23浏览次数:1348文章来源: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全世界都在关注和践行一个共同的主题:阅读。对于我们国家和我们学校来说,建设“书香中国”、“书香校园”,最好的纪念行动自然是阅读,通过自觉持久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部阅读史,人类在阅读中承续历史,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砥砺前行。阅读之于人、之于国家民族、之于人类社会,须臾都不可少。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诱惑越来越多,人的心态越发显得功利浮躁,阅读开始出现了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年来持续偏低,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甚至不阅读状况日益严重,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没有书读,人类会迷失前进的航向,失去前行的智慧与动力;有书而不知阅读、或是不好好阅读,人的心田同样会荒芜一片,故古今哲人无不视读书为第一要务。无论是“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苏轼,还是“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的孙中山;无论是“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黄庭坚,还是宣称“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毛泽东,都把读书视为生活、事业,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是数不清的读书典范,匡衡凿壁,囊萤映雪,苏秦刺股,孙敬悬梁……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读书故事,宛在目前,励志动人。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其说是一种志向,一个目标,毋宁说是一种理想宣示,一种信仰追求。

读书之用,原无定论。小则修身齐家,大则著书立说、治国平天下,也有纯粹个人喜好,不涉及任何功利。欧阳修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杜甫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毛姆“为乐趣而读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追求的是一种或修身、或立功、或立言、或至乐的境界。所谓“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难免夸大之词;“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过是讥讽之语;“宰相需用读书人”可谓是发自内心之叹。至于读书可以“去陋”、“医俗”、“治愚”、“除戾”、“明理”,则尤当大力宣扬。在当今社会,功利性阅读固然不宜提倡,“读书无用论”尤其值得警惕深思,我们要摈弃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然其重视读书的精神内核却不能轻易抹杀。

读书之法,则须讲求。读什么,如何读,当要辨明,不可马虎。冰心老人要求“读好书”,笛卡尔以为,“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程颢认为,“读书要玩味”,孟子称,“尽信书,不如无书”,朱熹谓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这些表明,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读书不仅要有选择地读,读经典,读精华,读精品,让好书陶冶情操,浸润心灵,开阔眼界;还要有区别地读,讲求读书方法,不盲信、不盲从,带着问题,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通过阅读促进思考,获得智慧,激发创造。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对于大学学生,读书学习是本分,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做好学问,学生要学习好、能力强、素质高,读书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知识信息更新换代目不暇接的今天,唯有静下心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大潮所抛弃。

腹有诗书气自华,至乐无如读书。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倡导建设,读书风气在学校蔚然成风。如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举办了20届,各种读书会、读书征文、读书沙龙活跃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今天,文法学部发起的“同读竹素,共颂河洛”读书季即将拉开序幕,白杨网官方微信也正在开展“评书赠书”活动。相信随着这些活动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捧起书本,潜心阅读,荡漾在知识的海洋,让书的馨香沁入心间。

当然,在阅读载体不断丰富的今天,读书已经不限于纸质图书、报纸、杂志等传统阅读方式,电子书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微信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和喜好。但是,不论哪一种阅读方式,静下心来,沉潜下去,熟读深思,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不变要义,也是我们纪念“世界读书日”、建设书香校园的最好行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