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建:在交流互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中韩核心价值观比较学术研讨会述要

发布时间:2015-03-18浏览次数:187文章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由华体会娱乐场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韩核心价值观比较研讨会于 10 18 日在华体会娱乐场 召开。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祥明师范大学、韩国青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科联以及华体会娱乐场 等教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集一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韩核心价值观内容比较、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角度,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中韩两国的学者都提出核心价值观及其传播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各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两国学者都意识到传统的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如韩国学者指出,虽然韩国经济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价值观导向却出现了问题,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大部分的人仍把经济利益或者生存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与会专家认为,无论是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实际上大家都处在核心价值观统领的一个新秩序、新价值观的重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迫切需要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对西方政治文明,对儒学进行一个辩证的扬弃,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文明观、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秩序观。

中韩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较。有学者指出,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经历了一个历史形成过程,因此都有非常浓厚的自身民族文化传承,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韩国的核心价值观,都要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体现出其历史过程这一方面。中韩两国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各自特点。与会专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超越。这既包括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超越,也包括对儒家文化传统的一种超越。韩国学者认为,韩国的核心价值观还不够明确,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的价值观深受中、日、美三国文化的影响,只有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可能还一直在培育中。此外,虽然韩国社会在最近的几十年之间 ( 1980 年之后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资本与权力的相互交织不断冲击着韩国社会 “中坚”所信奉的多元价值观念。

中韩核心价值观与东方传统文化。中韩两国学者都谈及了东方传统文化对自身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儒学是仁学,不仅是 “爱人” 的,而且是 “爱物”的,因而具有超越历史、跨越国界而对当今世界乃至现实宇宙产生永恒性和普遍性影响的浓厚和谐精神。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的专家指出,成均馆是朝鲜半岛历代王朝最高学府,地位与古代中国的国子监、太学相似。而成均馆大学具有六百年的传统,该校校训为 “仁义礼智”,充分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当然,韩国学者也认为,以传统文化为重要支撑的韩国价值观近年也面临挑战,新自由主义观点正冲击着韩国原有的价值体系,突出表现在部分人只关注自我利益的实现,只想让自己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

中韩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意义重大,两国学者交流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方学者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基本的经验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比较中借鉴,在继承中创新。韩国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既要重视国家层面的要求,也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只有民众认可并身体力行,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成为其日常行为的准则。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传播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成熟且稳定,核心价值观的长期稳定无疑能够增加它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因而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新媒体时代,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纷争,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此外,韩国学者认为,韩国近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立大学,但大多数私立大学过度追求经济利润,而漠视社会价值,这是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教训。

中韩核心价值观比较和借鉴的意义。两国学者都特别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核心价值观比较,并在实践中互相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认为,我们要倡导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这样一个原则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地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和东西方文明的大包容,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两三百年探索出来的一套政治文明规则取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能以独特性为借口 “固步自封”,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既重视传统文化,又勇于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经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两国学者都认为,作为同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近邻,通过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问题的比较,中韩两国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各自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传播,还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理解和包容,乃至两国友好关系的培育和发展。

作者系我校文法学部思政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