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研究的特殊意义
从史学史上看,无论是中国史学,还是西方史学都有着重视历史人物研究的学术传统。就中国而言,从孔子开始就以仁、知、礼、义等思想理论为标准对传说中的贤明统治者尧、舜、禹、稷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到《史记》一出,更是标志着司马迁以人民本位观念的觉悟,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把对历史人物的品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兴盛开来,历史人物的研究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仅就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来说,“数量最大、突破也最大的当数历史人物研究。”近现代以来,和西方的大多数历史学家们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非常关注那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精英人物。他们在对人类历史上一系列的精英人物进行评价的同时,总结和提出了评价人物的科学原则,并留下了诸多对历史与人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经典论述。
广播电视史学是一门正在成长的新兴学科。从学科归属上看,一方面,它属于历史科学的范围,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特别是新闻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等一起构成广播电视学的整体。广播电视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探索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寻找其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办好广播电视服务。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史学是历史学与广播电视学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专门史学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人物观来分析,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理应成为广播电视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回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程,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历史人物俯拾皆是。
二、当前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研究的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对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但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观。此间陆续问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广播电视界名人的文集、回忆录和传记,其中不乏具有广播电视史学价值的著作。如曾任广播电视系统负责人的文集:《梅益谈广播电视》、艾知生《广播影视工作谈》、刘习良《追求集》以及杨正泉《我与广播》、洪民生《我与电视》和康荫《往事五十年断忆》,还有温济泽自述《第一个平反的“右派”》等。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此类书中涉及著名播音员齐越的较多。此外,还出版了一些电视节目名主持人撰写的个人经历的著作,如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宋世雄的《宋世雄自述》等。可喜的是,继专题性的历史人物研究之后,开始有通史式宏观研究的尝试。前者代表性的成果如1999年出版的《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后者如2000年12月出版的《主持人20年》(画册)。为铭记那些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广播电视工作者,2000年12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人物词典》。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人物词典,选取了2600多位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各条战线的杰出代表,简要记录了他们的经历与事迹。
新世纪以来,大量关于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的成果不断问世,充分表明此类研究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热点。其中份量较重的仍是纪念那些曾经担任过广播电视系统负责人的文集,如2001年出版的《一个记者的足迹——半世纪作品选》(杨兆麟),2002年出版的《周新武纪念文集》《永恒的怀念——温济泽纪念文集》,2005年出版的《八十年来家国——梅益纪念文集》《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等。还有回忆广播电视系统领导和名人的成果,如2003年出版的《怀念吴冷西》等。2005年以来还出版了《李强传》《吴冷西论新闻报道》以及杨伟光的《我在央视当台长》等。2008年1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出广播电视人物系列丛书《记者的战斗生涯——杨兆麟的不平凡经历》《大海的一朵浪花——孟启予的广播电视生涯》。2009年3月,继续推出夏之平著的《铭心往事——一个广播电视人的记述》。此外,一些著名的电视制作人也出版了他们见证电视改革与发展的著作。
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有以下不足:一是研究方法陈旧,缺乏理论创新;二是研究视阈还不够宽广,研究的水平、成果还不均衡;三是交叉、比较研究开展的不够。广播电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在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下,不断深化广播电视历史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