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的首个政策文件,《意见》在全面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考、新要求和新部署,立意宏大,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在五个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第一,在服务宗旨上,彰显了人民性。《意见》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谁的问题”是根本的价值判断和实践的首要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如果是政府本位、资源本位,缺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和意识,就会从根源上导致了文化服务供需错位、效能不高的现象。跨入新时期,必然要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始终,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在服务要求上,彰显了均衡性。《意见》指出要以基层为重点,按照一定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渐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区间、城乡间和不同群体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影响了文化惠民的效果。随着国力的提升,推进均衡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实现均衡发展关键在基层。只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放在弱势的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上,通过标准化推进均等化,才能真正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第三,在服务主体上,彰显了开放性。《意见》提出要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从事业体制向现代服务体制转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构建起政府、社会和群众自我等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部门要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要创新政策,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让更多力量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格局。
第四,在服务内容与形式上,彰显了时代性。《意见》提出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式,这就要求服务主体顺应形势,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和提升现代传播能力。同时,在当前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日益相辅相成。因此,必须推动二者协调发展,创造更丰富的内容与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五,在服务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与发展保障上,彰显了创新性。《意见》指出要加强统筹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服务考核评估,并首次提出加快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资源分散、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关系不清、供需错位、无法可依等问题,本次《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了系列解决办法,这必将加速我国文化服务管理从政策指令为主向法治规范为主转型,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影响深远。
(作者范周系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熊海峰系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