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校长与女性领导力提升
作为教育领域的巾帼领袖,大学女校长肩负着自身领导力提升和培育其他女性领导力的双重使命,理应在促进女性教育发展和女性领导力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参会者就大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女性在高教领域的领导力现状、如何打破限制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等问题展开研讨。
“坚持”“自信”“支持”“团队”等是参会者频频提及的热词。大家认为,大学校长的职位具有挑战性,快速变革的时代对大学校长的职责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女性社会地位尽管有了很大提升,但制约女性领导力发挥的“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造成女性领导力缺失的原因并非是女性本身能力不足,相反,女性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往往使女性更能适应未来“变革型领导”的要求,但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依然大行其道、结婚生子对女性事业的干扰、男性主导的领导环境下限制女性影响力发挥等因素制约着女性领导力的形成。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前校长、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前主席莫西斯(Ingrid Moses)以自身经历为例,用一个个选择诠释了一位普通女性如何成功走上大学校长岗位。她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坚持自己的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努力学习和工作、获得家人和他人的支持。詹姆斯库克大学校长哈丁(SandraHarding)分享了她走向校长岗位培养领导力的策略与理念。她认为,领导必须是品行最端正的人,即能把事情办好,对工作有激情,善于尝试和学习,能率先示范;领导必须发挥作用,他或她是与众不同的。领导必须掌握相应领导策略,即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是他人的工作;尽可能把任务委托给合适的人去做;合理分配时间、合理支配时间。
葡萄牙阿维罗大学前校长纳扎雷阐述了促成职业成功的人和因素,认为父母、配偶、专业选择、跨文化阅历、自身原因等,都是影响职业成功与否的因素。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古尔德(KarenL.Gould)校长指出,成为女性领导,需要持续努力培养自信;创建并发展好自己的领导团队;无论有多少争论和压力,都不要迷失自己的核心任务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会庆祝他人的成功同时承认自己的不足;帮助其他女性打破领导力发展瓶颈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张妙清分析了女性在提升领导力上遭遇到的个人、组织及社会障碍,认为在高教领域要解决性别平等、推动女性在学术界发展,高层领导的承诺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不可或缺,并分享了她在香港中文大学如何营造和推广对女性友善环境的经验与措施。中科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校长认为,大学校长应是理念独到的教育家、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她呼吁广大女性,特别是女性领导要更加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要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克服,社会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她们的能力。
如何打破限制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参会者认为,除女性自身努力外,更需要社会各界尊重与体认女性的能力与贡献,包括政府和单位应当鼓励、支持女性积极担任领导职务,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但切实提升女性领导力,打破“玻璃天花板”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分论坛分析了制约女性领导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对提升高教领域女性的领导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世界范围内各领域女性的地位提升也将产生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青年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与创新
女性领导力的培养向来不是一蹴而就,必须从小抓起、从青年抓起。本届论坛即把“青年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与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参会代表的发言和相关数据一致表明,在教育领域,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作为领导者的人数越来越少,但在分析影响青年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原因时,大家则各抒己见。英国林肯大学校长斯图亚特(Mary Stuart)用生平事迹研究法选了7个样本,认为影响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的因素,除现存社会制度上的性别歧视外,还包括女性自身的因素、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等。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校长房映芬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公众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女性有生育和抚养孩子的压力。
在如何培养青年女性领导力的认知上,参会者结合自身经历,纷纷给出建议和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前校长张李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促进女性发展、提升女性领导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进一步提高女性领导力任务依然艰巨。她认为青年女性领导力培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应将性别平等教育和青年女性领导力培育纳入各级教育体系中;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在青年女性领导力研究方面发挥推动作用;做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者,为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芬兰坦佩雷大学校长霍尔丽(Kaija Holli)从职业生涯前后两个方面,给年轻女性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了“三结合”的建议:教育事业与个人兴趣的结合;善于倾听和独立思维的结合;使命感与自信心的结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董事长福德(Leneen Forde)指出,由一位女领导者带出另一位或者更多的女性领导者即女性自身对女性的支持非常重要。
参会者认为,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高校及个人多种途径结合起来进行:政府要营造青年女性健康成长成才的政策环境;高校要建立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与创新的机制;个人要努力奋进,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斯图亚校长描绘的路径是:为事业发展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通过建立人际关系网来积累个人社会资本;女性领导必须要有很强的抗压力。房映芬副校长给出了2013年新加坡政府多元小组提出的10条建议,包括强调性别多样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准则”中强调性别差异的重要性等。
为深入系统研讨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论坛还邀请企业界女性领导、培训机构负责人和育人业绩突出的中小学女校长、幼儿园女院长出席,从女性成长、发展、培训、就业各个阶段入手,分析探寻青年女性领导力培养的方法与路径。在专题报告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校长鲍威(Jolie Foster-powell)、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拉脱维亚经济与文化学院校长刚塔(GuntaVeismane)和北京八十中校长田树林,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青年女性领导培养的途径以及所需的素质和品格等,还根据自身经历分享了女性领导的锻造和成长过程,交流了提升青年女性领导力的具体措施和经验,认为教育是推动男女平等的前提,是女性领导人才不断涌现的基础。
本届论坛结束时,全体与会代表在闭幕式上宣读发布了“第六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北京共识”,倡导通过教育平等赋权女性、尊重并发挥女性潜力;认为21世纪认同女性的能力与贡献,确保女性接受教育、培育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坛组委会主席刘继南在闭幕辞中形象地指出这一意义所在:“女性是改变世界的温柔力量。当下,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离不开女性创造力和女性领导力。如果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艘双引擎驱动的航船,那么男性与女性就是航船的两个引擎”。作为这一共识的积极践行者,论坛开幕式上揭牌成立的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正是致力于女性领导力尤其是高教领域女性领导力研究与提升的非盈利性新型民间智库。
(作者系我校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