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津产电视剧现象”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4-12-25浏览次数:312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大众化的电视剧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一定要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近几年,《解放》、《辛亥革命》、《寻路》等一批由天津电视台创作生产的,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较和谐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兴起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津产电视剧现象”。

之所以称之为一种波及全国、惠及全民的“文化现象”,理由有四:一是作品立“象”,这批作品量大质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二是人才为本,培养造就出标志着国家一流水平的编、导、演、音、摄、美、录和制片人等方方面面的一批领军人才;三是观众乃父母,这批作品在生产自身的同时生产出一大批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鉴赏水平的热心观众群体;四是理论是灵魂,这批作品从创意到制作再到评价,一以贯之以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导向,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走中国道路,因而也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旗帜鲜明、方向正确、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这四点,弥足珍贵。

“津产电视剧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领和历史镜鉴的启迪。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塑造活跃于革命历史旋涡之中并决定着历史发展走向的革命领袖和重要历史人物形象,绝非易事,需要在哲学思维上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而代之以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深刻准确地再现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真实生动地塑造好人物的完整性,使重大革命历史及其伟人形象蕴含的深刻思想性都尽可能完美地艺术化,使作品做到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和谐统一,靠作品自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吸引、感染观众。哲学通,则高屋建瓴,一通百通。从《解放》到《辛亥革命》,再到《寻路》,都靠的是当今这些思维的最新成果,即哲学精神的知音。而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严谨的唯物史观,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无论是对辛亥革命复杂历史的艺术再现,还是对中国共产党上世纪 30 年代前后在艰难困苦中探索革命道路,即“寻路”艰难曲折的审美观照,尤其是对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梁启超、章太炎到胡适等众多历史人物形象的精雕细刻,都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都离不开历史智慧的营养。因此,重视哲学精神的指引,珍视历史镜鉴的启迪,是“津产电视剧现象”提供给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津产电视剧现象”启示我们:大众化的电视剧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一定要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迷失了方向,绝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绝不能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的感官娱乐当精神美感。投巨资花大力气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精品电视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屏坛兴起的“唯收视率”思潮,是既需要唯物史观和科学美学观指导下的判断力,更需要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集合起来的辩证思维的理论定力的。实践证明:《解放》、《辛亥革命》和《寻路》,都以自身的历史品位,既满足了广大观众又教育引导了广大观众,既适应了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又提高了广大观众的精神素养和鉴赏能力,既适应了观众更征服了观众。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言:“适应是为了征服”。

在中国当代电视剧发展历史上,“津产电视剧现象”是一道亮丽灿烂的景观,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光彩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