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的识别、保护和传承

发布时间:2014-12-09浏览次数:172文章来源:文法学部

12月3日,由文法学部研究生会举办的“学术沙龙之中国语言的识别、保护和传承”活动在52号楼举行。此次活动由文法学部教授李大勤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孙宏开及夫人应邀出席。

沙龙开始,孙宏开教授以语言识别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国语言学者与西方语言学者对语言识别标准的分歧,阐明了如何识别语言与方言的界限、把沟通度和结构差异度相结合来识别语言、中国学者的观点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等问题。随后,孙宏开教授分别从历史来源、民族影响、地区、战争和迁徙、来往、特殊民族、谱系分类等方面论述了中国56个民族有134(目前识别出的)种语言的原因。同时,孙教授阐明了语言识别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语言识别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孙教授从文化、人类学、历史、民族、语言学等方面对语言保护的原因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语言不仅能够记录小语种,还能挖掘文化遗产,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并大力提倡保护语言。

孙老师就语言识别的标准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他说,语言识别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历史和语言结构两个方面,要弄清语言差别的历史原因,还要调查这种语言的外缘是否清楚,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有没有单独的自称。然后孙教授指出了语言走向濒危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记录和保护濒危语言的倡导。

此次学术沙龙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有利平台,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和启迪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