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艳秋、张大鹏: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

发布时间:2014-12-05浏览次数:1094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长期指导着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当前,学习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就是为了更加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三、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宣传工作说到底还是群众工作

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新的传播技术的运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群众(受众)已不再是简单的被告知、被引导的对象,而是能够自主发布信息,乃至制造舆论事件的主体,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不但要向群众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前不久的湖北黄石食品药品监管局“天价制服”失实新闻报道,由于记者对所掌握的新闻线索没有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核实,对国家政策做了断章取义的误读,导致消息刊发后给当事人和媒体公信力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研读其新闻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观,就是为了更加主动地应对时代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培育对基层对群众的心理认同

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尤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甚。一些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靠跑会议、混机关、拿材料写新闻,这样如何能拿到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只有怀着对基层、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对“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心理认同,转变工作态度和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各行各业,体验群众的酸甜苦辣,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得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写出群众爱看的新闻。

(三)练就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良文风

改文风,关键是去除空和假,倡导短实新。首先是要抓住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有了共同话题才能有共振共鸣,群众看了报道才会觉得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报道才能够深入人心。其次是对于热点问题要主动发声,用事实确立认知。当下的舆论场,特别是网络舆论场,热点频出,众说纷纭,不少混淆视听者混杂其中,扰乱人心。对于热点问题,媒体应敢说早说,抢占话语权,积极披露真相,用事实战胜谣言,赢得受众的关注和信任。再次是善用群众语言包括适度运用网络语言。运用好群众语言,既能增强报道的思想性、针对性,又能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近些年,媒体在运用群众语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给力”“死磕”“史上最……”等先后见诸主流媒体,在青年读者特别是网民中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当然,运用网络语言,一定要注意适度,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还能“给力”说明依然年轻,总是“给力”说明还不够成熟。

(四)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采写新闻的方式很多,但归根结底,走基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习近平说,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的意义毋庸多言,但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地,满足于一两篇鲜活的作品,关键是要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在制度层面,要建立量化标准,将走基层纳入人事考核范围,成为提拔晋升的重要参考;在业务层面,要长期策划一些走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年轻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深入基层的习惯,掌握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报道的本领;在推广层面,要运用博客、微博客等新媒体刊登优秀的走基层作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走基层、参与走基层的品牌效应。

新闻传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昌明、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大局。


(作者哈艳秋系我校新闻学院教授,张大鹏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工作人员、我校新闻学院博士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