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忠:新传媒研究者的青春之心

发布时间:2014-12-04浏览次数:2348文章来源:中华儿女

未来在于传承与贯通

说来有趣,如今痴迷于新媒体教育的廖祥忠,自己接受新媒体概念的过程远比他人痛苦。

1986年,廖祥忠在华体会娱乐场 的本科读的是电视发送专业。在模拟技术时代,他是狂热的无线电爱好者,录像机、彩电、音响玩得非常娴熟,在发烧友的圈子里小有名气。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接触电视制作后,又在职读了电视新闻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学完之后还不满足,在导师高鑫先生的鼓励下,考上了高先生“电视艺术美学”的博士研究生。高鑫老师非常开明,认为数字媒体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廖祥忠一定要勇猛前行。让对模拟技术驾轻就熟的廖祥忠放下自己的强项从头来过情何以堪,他从内心深处就非常排斥模数转换。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鑫教授眼光锐利独到,教学细致入微,他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新媒体,但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未来的技术走向等等课题,每天做大量相关的剪报,装订成册给廖祥忠看,像父亲一样关心和支持着廖祥忠的发展。在工科、文科、艺术领域走了一圈的廖祥忠自己也发现,中国以前的院系设置,对交叉学科并不是特别重视,而往往是变革发生的时代,交叉学科容易出现闪光点。有了这样的导师和这样的认识,30岁的廖祥忠有了真正坐下来潜心研究数字媒体的心理准备。他阅读了大量数字技术的前沿书籍,又对各国的媒体发展理论下足了功夫,才完成了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全情投入的思想转换过程,也坚定了自己从事教学与研究的人生道路。

后来14年的教育生涯,他常常想起高鑫先生对自己的点拨,同时深感在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师资是最大的困惑。新媒体是一个在业界能够迅速取得成果的领域,能够立刻把理想变为现实,在高校里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好的师资一定在业内,不想来教学。所以最佳的、在国外已经得到验证的师资构成是,聘用业界的高手做兼职教师。但这一打通学校与社会的举措,在中国实施起来有很多障碍。比如目前很多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位完全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沿革而定,五花八门。再加上没有现成的专业毕业生,只能在现有的学生中慢慢培养适合教师的苗子。廖祥忠为此颇费了一番思量。

他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外出现的三五个教授带着30几个业界英才充当的兼职老师,推动一个专业、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成功先例,认为业界的老师们把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灵感放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激发自身更大的创业热情和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学习动力。新媒体领域的创新,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现实中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的。关起门来办教育,尤其是在新兴学科中,只考虑教师资质、师生比例等外在因素,无异于作茧自缚。改变从身边开始,目前传媒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有三分之一的老师来自业界。外来的老师一听“三国杀”等新鲜玩意儿都是华体会娱乐场 的学生做的,立马从创造力的角度开始和学生们平等对话,教学双方都很快乐且有收获。这些业界的风云人物能到场讲课,把他们请进学校的人要精心设计、量体裁衣,要付出时间、精力、信誉甚至是人品,业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士,看重的首先是学校的态度和思路,在市场经济新媒体大潮中摸爬滚打的他们,不会把宝贵的实践经验消耗在无关的应酬中。“这正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我经常呼吁引入好的兼职老师,很多学校的顾虑我也理解,中国做事讲究名正言顺,生怕改革过程中的冒名造假与管理混乱。我的办法是打开门窗上公开课。”

打破疆界,首先要从意识上开始,尤其是院系领导能认真准备、躬身去请人才。这样的思路,在华体会娱乐场 又被放大为“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这样的新媒体领域的新型学院。苏志武校长亲自挂帅当院长,出于对国家发展互联网战略的积极响应,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这个学院定位于成为国家互联网信息方面的智库。开门办学是这个学院的鲜明特征,学院下设的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媒体跨界研究中心等等,在运转方式上都鼓励与外界联合,实行双主任制,学校出一位主任,业界代表出一位主任。网络视频中心就吸引来了爱奇艺的龚宇等业界核心人物,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目前学院正在申报硕士和博士点,在苏志武校长等一批新媒体教学改革者的引领下,学科建设向前强力推进。

在所有的付出之后,当廖祥忠听到全球顶级动画学院法国高勃兰学院副校长亲口说出“你们的学生真的很强”时,无论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未来,他那颗从未停顿的青春之心,更加从容、自信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