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社区到大数据:媒体研究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4-10-23浏览次数:458文章来源:广告学院


    1016日,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系系主任孔庆勤(Kineta Hung)教授来到华体会娱乐场 ,用英语给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从小社区到大数据:媒体研究的新视角Beyond Small Communities: Emerging Perspective in Media Studies的讲座,介绍了她在网络社区与大数据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孔庆勤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名人背书(Celebrity Endorsement)、中国商品的全球传播(Global Proliferation of Chinese Products和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本次讲座就是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

    社交媒体,也称作社会化媒体。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利用网络和移动技术,成为一个沟通平台。社交媒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平台,人们自发贡献,提取,交换,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内容,形成社会互动。如今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人们利用微博、TwitterYouTubeFacebook以及虚拟游戏世界,制造了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孔庆勤教授的关注点在小社区,它是消费者与消费者的沟通。孔教授举了一个最近关注的例子:Onlylady女人志。它是中国最优质的女性时尚生活平台,是中国第一个女性垂直网站。经过十年沉淀,Onlylady为爱自己、爱生活、爱分享的千万中国时尚女性提供最专业的内容和最优质的互动服务。Onlylady女人志论坛深耕于美容、时尚、生活三大领域,汇聚意见领袖,影响千万网友购买决策,伴随女性成就独特个人风格,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Onlylady女人志美容论坛是一个虚拟的消费社区,各个品牌社区都汇聚了游客和拥护者。这个论坛上有很多美容产品的广告,但是这个产品的详细信息非常欠缺。女人志论坛上的参与用户制作信息量充足的海报,为游览这个论坛的人带来新的美容产品。这是一个提供信息研究的平台去了解网络的口碑。

    Onlylady女人志运用了以下方法。其美容论坛在所有最流行论坛发帖中占据22.1%,共发布了30个帖子,最多的有309个回复和15175次点击,并且进行了4次面对面的谈论。参与的成员包括18-35岁的女性,当中有学生、职业女性和全职的家庭主妇。高级的会员通常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收入高,且曾经在国外留学。

    孔教授通过Onlylady的相关调查,最终得出了四各方面的结论。

    第一,社会资本的来源。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当人们开始互动的时候,就产生了社会状况。论坛参与者在这个论坛上搜索讯息的时候都有一个归属感,他们感到信任和安全,并产生互惠的感情。在执行社会结构与“网络礼仪”的时候,有的人在论坛上成为了“名人”,这些“名人”通常至少花3个小时,写出一段详细、让人觉得可信的文字,并会根据网民的回复作出具体的回应。但也有负面的回应,例如某些网民的进攻或辱骂。这些“名人”与论坛的站长建起了信任的关系,他们保证质量,进行非商业行为,他们的帖子成为亮点后会被标记为“热帖”,也会删除无用的帖子。若涉及广告成为,网站管理员也会删除帖子。

    第二,品牌选择便利。论坛上的品牌信息都是超越广告信息的。这些品牌信息具有多角度,多用户体验。还涉及产品的知识发展,他会让你了解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如你是属于哪一型肌肤;还会告诉你产品的功效范围,如某种产品适用于冬天还是夏天。

    第三,说服知识的成长。论坛的营销活动离不开说服行为,说服知识反映了消费者对说服行为的认知,它为探讨消费者在与论坛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四,消费者的反思。消费者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且企图开始抵御市场。

社区与企业之间的行动关系,形成了如下的概念框架,探讨的是:在企业行动(firm efforts)、传播机制(communication mechanisms)、结果(outcomes)等形成“品牌忠诚”的各个流程上,哪几个要素是被验证有效的。

    为了验证这些要素的作用,孔教授寻求了四个独立的数据来源进行挖掘:1、明略行(Millward Brown)调查公司的互联网调查;2、中国最大的媒体购买公司群邑(GroupM)投资层面的信息;3、在微博上进行“微博反应刺激”,即以浸会大学生身份对276个品牌微博官微私信,咨询其是否可以组织一次公司参观。孔教授简要介绍了第三个数据来源,这是她带领学生完成的一手调查,各大企业的回应与不回应、如何回应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孔庆勤教授在完成以上四个数据的分析后,对之前的假设进行评估,发现组织承诺、传播方式、传播反应速度对品牌忠诚具有正面效果;品牌粉丝数量与品牌忠诚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组织严密程度与品牌忠诚的关系仍待研究。

    接下来,为了说明新媒体时代大数据产生的作用,孔庆勤教授举了一个生活例子:选择旅店。一名消费者(自己出钱而非公差,选定了4星级酒店)进行选择时,如果它对于当地环境并不了解,一个酒店的名字并不重要,而消费者的互联网社区评价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反,若消费者的已知信息很多,则消费者会忽略社区评价的具体内容而相信自己的体验判断。我们会发现,不熟悉的情况在当今社会更加可能,因此这个例子的启示是:如何提高品牌在数字时代的显著度?如何在大数据中挖掘出微小的购买行为?

    换一个视角,从旅馆的角度出发,他自身能拥有多大的数据呢?假设一家有400间客房的酒店每天有1000人从电脑端访问,将这个数据乘上天数,再囊括从其他聚合网站、其他终端访问、其他竞争者的访问信息,这一家400间客房的旅馆就能拥有一个相当大的数据,它就已经面临了大数据的挑战。

    何为大数据的挑战?孔庆勤教授介绍了“外部记忆(external memory)”,它指的是一种模糊的信息,例如:我知道我有一封很重要的邮件,但我忘记了邮件里的内容是什么。“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也阐释了这一状态:一旦我们把一个文件放入电脑的文件夹中,我们就不再会记得那个文件的具体信息。倘若我们还能牢记他们的话,它储存在何处就不再重要。

    因此,在未来,一个消费者如何去认知一个品牌,会有一个变化:外脑(互联网上其他消费者的信息)会影响决策。孔教授引用了百度的“品牌数字资产榜”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品牌数字资产与品牌资产的相关性显著。孔教授指出,在“内部记忆”中,品牌印象是模糊的,它们被储存起来,当考虑消费时又被激发出来。另一个发现是,消费者脑的信息(internal memory)与传统媒体紧密相连,而外脑的记忆来源则来自新媒体。

    最后,孔教授生发出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品牌竞争。如何建立和提高品牌印象,尤其是“内部记忆”的品牌印象?哪一个是刺激(trigger)的要点呢?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以怎样的频率去强化品牌?

    第二,关于品牌网页的设计,即是“外部记忆”的设计。是否应该将网络冲浪者进行细分?众多的网络入口应该如何设计去收集数据?“外部记忆”和“内部记忆”如何合拍(synchronize)?

    第三,众多的大数据,对于营销的意义是什么?孔教授总结道,大数据只有联系到消费者的个体行为才能发挥意义,“Big data >= individual behavior”,因此如何去使用数据,是时代的问题。

    演讲结束后,孔教授还对“大数据带来的冗余如何处理”、“大数据伦理问题”、“浸会大学的相关研究介绍”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踊跃的提问。


    (作者系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2011级学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