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台湾某节目中的“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言论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让世界惊讶,尤其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一水之隔的同胞为何会弥生此类啼笑皆非的误解?
首先,媒介形象是受众基于媒介信息不断建构的结果,国家形象也是如此。在过去,我们注重传播宏观的大政方针,而微观的生活细节匮乏。大陆需要通过提供更多具体的、接地气的新闻素材:新数据、新故事、新人物,让台湾同胞实实在在地触摸到祖国的脉搏和温度——既互通悠久的文化历史,也交流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既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展示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微小努力。
其次,新闻工作业已进入新媒体纪元,两岸传播也需要探寻创新的方式方法。传统媒体时代以广播为主要入岛手段,新媒体崛起以来,网络入岛实效显著。网络平台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大体量、多向互动、即时传播、碎片化传播。二者之间的区分,恰是网络平台补足了传统媒体的不足。网络化的国家形象适用长尾效应、无尺度网络、复杂系统等理论,这对话语形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述问题说明,关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海峡传播尚任重而道远。两岸媒体亟需学界的理性声音,为从业者谏言献策、指引方向。
大陆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界拥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自上世纪80代始,台湾的诸多学术成果开始进入大陆,比如李瞻教授的《新闻学》、彭家发教授的《新闻客观性原理》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陆的新闻传播研究。进入21世纪后,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媒介形态的迅速更迭、媒介环境的激烈变化,我们拥有了更多相同的议题,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加深双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全球华人传播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传播学人的使命。
近年来,经全球华人的倾力合作及共同努力,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术交流和对话愈发频繁,中华新闻传播研究焕发出蓬勃生机。一批怀揣着理想的传播学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在繁荣海峡两岸新闻传播、共建中华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只要我们坚守传播研究的根基,继续拓展传播研究的国际视野,不断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学术平台,全球的华人传播研究一定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