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各国传统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在媒体融合战略中不断推进媒体的组织架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传播体系创新。世界范围内,英国《卫报》《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三家媒体,在传受互动、多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战略中的新闻生产方面富有特色。本文结合这三个案例,讲述数字化大潮下媒体融合的管理创新和转型。
世界各国传统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在媒体融合战略中不断推进媒体的组织架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传播体系创新。世界范围内,英国《卫报》《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三家媒体,在传受互动、多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战略中的新闻生产方面富有特色。本文结合这三个案例,讲述数字化大潮下媒体融合的管理创新和转型。
图①、图②:《纽约时报》及其中文版针对苹果iPad、iPhone终端设备设计的应用程序介绍。
图③:英国《卫报》。
图④、图⑤:马航失联31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在波音777模拟驾驶舱中直播采访,利用人机互动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卫报》:在“开放新闻”中实现传受互动的数字化转型
2014年4月,英国《卫报》因“棱镜门”的报道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一起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这是其新媒体转型中“开放新闻”实践的一次成功证明。在世界媒体业界中,《卫报》的数字化战略是公认的一流水准,被称为是“最开放、最彻底的数字化转型”。它是第一家让受众自产内容、众包内容成为其核心支柱之一的媒体,也是第一家自发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数据共享公共平台的媒体。早在2006年6月13日,《卫报》就宣布了“网络优先”的报道策略,要求所有的稿件先在网络上发布,然后才在纸质版本上登出,随后,网络优先又被改造成了“数字优先”,以适应移动网络等多种数字平台的出现所带来的改变。《卫报》向数字化转型的尝试性脚步毫不停歇,其核心就是“开放”。
《卫报》的“开放式新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2006年“开放评论平台”,在网络优先的战略中,《卫报》在网络新闻中设置新鲜议题,开放给受众评论,将博客、专栏和新闻评论的技术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新闻报道与用户评论的共享。其次是2009年“开放数据平台”,《卫报》向用户开放一系列数据库的链接和搜索,包括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院校等等的数据库,用户可以自主回溯新闻的数据源头,甚至从中发掘在常规新闻报道工作中被忽略的数据信息。为此,《卫报》还专门开设“数据商店”,为用户准备培训课程,提供生产数据新闻的方法、路径和工具,还通过竞赛等互动形式提升用户参与兴趣。第三是2010年的“开放技术平台”,《卫报》向第三方开放授权内容,获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用权限的第三方不仅可以访问网站的全部内容,还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整合、使用、再创作,最终形成新的应用在其平台上向用户推送。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不需要庞大的硬件与技术投资就可以创业,而《卫报》作为平台提供商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流量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双赢。技术平台开放使《卫报》的内容通过第三方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数字平台被分享和使用,还在社交媒体网站转发和分享。同时,因为《卫报》提供的开放接口都带有广告,使用这些免费内容的应用越多,广告就传播得越广,从而形成一个以《卫报》为中心的广告网络。第四是2011年以后形成的“开放式新闻”,所谓的开放式新闻就是开放新闻从选题到制作的过程,将编辑部讨论的各项新闻选题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向读者开放,根据与读者的交流确定最终选题。
“开放”战略不仅重建了媒体平台上的传受关系,而且使《卫报》成了数据新闻的先驱者。2009年,《卫报》就开创了“数据博客”,采取图表、地图和各种互动效果图来报道各个领域的新闻。2011年的伦敦骚乱系列报道更是开放新闻和数据新闻结合的典范。《卫报》不仅以地图标示出骚乱地点,并进一步以热力图的方式,用不同颜色色块标示出伦敦各地区的经济指标,清晰地显示出了骚乱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密切相关性,从地理位置上凸显出一个分裂的社会。在制作这则新闻之时,所使用的数据完全是来自公开的法庭审理骚乱案件资料以及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统计资料。在此基础上,《卫报》数据新闻团队还通过与学术团队一起研究社交媒体在骚乱中的作用,分析了260万条关于骚乱的推特信息,观察谣言如何在推特上传播,以及不同的用户在宣传和散布信息中的功能。之后,《卫报》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合作推出了一本用数据解读骚乱事件的小册子《解读骚乱》,使得新闻报道具备了带有前瞻性的社会华体会娱乐体育首页 的性质。
应该说,《卫报》的开放新闻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2012年,《卫报》媒体排名从全国第九位一跃升至第一位。2013年,《卫报》的数字营收达到了11700万美元,相较于2012年的9200万美元增长25%,目前,《卫报》的电子版受众量已经达到了其纸质版受众量的15倍之多。